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璟管理案例二

王璟管理案例二

企业管理案例报告(二)班级:09秋季MBA周末一班学号:20099002144姓名:陈远宏从建房到植绿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转型路——记太原中保集团董事长邢栓林邢栓林,性别:男,出生日期:1964年11月,单位职务:太原中保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行业:汽车及房地产业。

1964年11月出生,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现任太原中保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政协委员、太原市工商联执委、万柏林区政协副主席、山西省股份公司联合会副理事长、山西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扶贫基金会副会长。

主要业绩:到2002年末,中保集团已经成长为拥有五个子公司及多个成员企业;注册资金20500万元;资产总额91128万元,营销总额31806 万元,缴纳税金1102万元;职工总数419人,其中党员46人,共青团员8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到80%以上的综合性民营企业。

主要荣誉:获得“太原市劳动模范”、“太原市先进工作者”、“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民营企业家”、“太原市十大杰出青年民营企业家”等光荣称号,并荣获山西省光彩事业奖章。

中保集团的前身是邢栓林1990年创办的一家民用建材公司,目前除了开发房地产外,邢栓林还从事汽车销售、进出口贸易等,此外,他还投资了18洞的太原森林公园高尔夫俱乐部。

房地产中国富人“加工厂”——房地产商发家致富的大背景经济转型带来的行业资源开放、企业与政府间的协调互动、巨大住宅需求能量的释放,三重机缘铸就了民营经济在房地产业中的成功。

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都会有一个或几个行业会造就出大量财富群英,如1860年代美国的石油采掘业、1970年代日本的家电业和1990年代韩国的重型制造业。

这些行业之所以能产生大量富翁,关键是这些行业的发展因应了这些国家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对这些行业产品的极度需求,使政府对具有行业优势者充分地开放资源和给予大量的优惠扶持政策,并最终推动这些优势者的财富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殖。

在当今的中国,房地产正是这样的行业。

《新财富》中国400富人榜中,房地产行业共76人,占了19%,而福布斯全球首富共476人中,只有29人属于房地产业。

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个与众不同的产业:从开始诞生就是一个民营资本充分进入的产业,并如鱼得水般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政府与企业之间从一开始就是彼此协调、彼此制约的关系,行业随两者起伏并逐步走向成熟;城镇居民对于商品房消费无以抑制的渴望,成为吸引无数资金竞相投资的强大诱因。

行业资源开放吸引民营资本。

富翁总是集中产生在行业资源开放的时候。

起源于深圳的房地产业,政府在最重要的土地资源管理上成功借鉴了香港经验,从一开始就实行对全体资本对象开放的“国民待遇”政策,为各类不同的资本提供了相同的起跑线,于是房地产就成为了全国范围内民营资本竞相进入最集中的产业,如今98%以上的房地产企业都是民营企业。

作为一个以投资管理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尽管早期也有如“深房集团”等大型国企占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境外如“和黄集团”也多有在国内投资,但是经营机制优势和地缘优势使民营资本在房地产开发业务中获得了极大的优势释放。

一方面,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场需求、提供不同商品物业种类和档次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施工开发过程中曾普遍采用的无资金成本的乙方垫资建设,以及商品房最终建成之前的合法预售等,都极大提高了开发商自有资金的利用效率。

任何资本只要算算下面资本回报率的算式,大都会对这个行业做出投资的决策:用两年的时间,以项目总投资30%的资金获取总销售额30%的毛利或者18%的净利润(这还只是行业平均水平!)。

政企协调互动推动行业发展。

在企业普遍要求政府“松绑”的今天,房地产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令人满意的。

作为重要的参与方,政府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完全是通过宏观方式调控。

以1993、1994年严格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开发为开始,1997、1998年又以启动内需为目标,实行住房制度改革、鼓励商品房消费,期间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使房地产行业切身感受到了市场的震荡力量;但非对抗的政企关系使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高,行业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日趋理性。

譬如,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行政的约束下,大多数发展商从追求高利润的商业物业开发转向住宅开发为主,从高档别墅开发转向开发普通商品住宅;而不断减低的银行利率、大幅降低房地产开发中的各类税费又是企业向政府充分争取的成果。

当然,政府对于房地产开发过程的管理也是逐步成熟的,最重要的土地资源管理直到2002年7月1日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市场化管理,全面实行开发土地招投标制。

毋庸讳言的是,伴随着这个完善的过程也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如利用土地资源“寻租”,成为经济转型时期不少地方官员的经典堕落之路。

巨大的住宅需求创造富翁群体。

需求是行业兴旺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十五年的房地产历史是最好的证明。

从1988年开始,房地产销售就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形势,在实施住房制度改革之后,最近6年更是保持高速稳定增长。

200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达到6009亿元,个人购房比例达到创纪录的93.6%,这种机遇令其他行业羡慕不已,自然引发了民营资本的竞相介入。

在国内上市公司中,房地产企业也已占到10%左右,甚至连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也如过江之鲫纷纷涉足。

在需求极度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商品房的不可移动性导致的地域性,区域需求的高度分割使资金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覆盖,避免了整体投资结构的失衡,住房制度改革使各地的商品房开发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各地大大小小的市场机遇自然也为大大小小富翁们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经济转型带来的资源开放、企业与政府间的协调互动、巨大住宅需求能量的释放,三重机缘铸就了民营经济在房地产业中的成功。

更多领域的开放将打破“房地产神话”。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业正在向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与目前相比,未来的经营模式将会有很大的不同,如:从传统的单一开发模式向开发与经营相结合的复合型模式转变;从传统的投资管理为主向提高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品牌价值转变;将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更广泛地使用金融工具筹集资金等等。

但无论如何,房地产成就中国富翁将是一个历史现象。

随着民营经济在更多领域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可以预计,以房地产为财富标签的富翁比例将持续下降,未来房地产富翁们要做努力的是:在排行榜上生存下来,然后将名次提前。

出人意料之举——昔日的房地产老板转身投入环保事业说起尖草坪区柏板乡,太原人并不陌生。

那里曾是黑石料场私挖滥采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可如今,我们再来到这里,沿着蜿蜒的山路而上,昔日那一座座人迹罕至、沟壑纵横的荒山,现如今已是绿色遍野。

车上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哪里还是我认识的柏板乡嘛,简直就是太原市的‘小江南’。

”而造就这一宜人景象的,是山西地产界风云人物、太原中保集团董事长邢栓林。

转型是邢栓林经商路上不可或缺的前进动力。

1984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并州大地的时候,刚满20岁的邢栓林毅然离开了晋阳礼花厂厂长的职位,成立了河西民用建材供应站,成功转型为一个创业者。

之后不久,他成立了山西太原中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逐渐在地产界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然而,正当地产界风生水起之时,邢栓林又盘算着“转变”了:上山种树———将大量依赖土地资源获取的利润再归还土地。

谈及转型,邢栓林坦言:“刚开始并没有想太多,只是为了自己心中一个梦想。

可当我后来投身其中,才真正爱上这份事业。

”2009年,当许多民营企业家正沉浸在投资产出快、收益高的项目时,邢栓林成立了“辰憬苗木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农林业产业化经营。

他将实现自己梦想的天地选在了位于太原市上风上水的区域———尖草坪区柏板乡境内。

整个工程规划用地两万余亩,总投资1.5亿元,建设工期3年。

邢栓林自豪地说:“你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一期———万亩生态绿化工程,是一个以白皮松为主题的公园。

选择白皮松是和专家们商谈后决定的。

这是一种在华北地区城市和庭园绿化中首选的优良树种,它最大的特点是抗污能力超强。

每公顷白皮松,每年可吸滞灰尘36.4吨。

太原作为一个饱受二氧化硫及烟尘污染的城市,太需要这种植物了。

”种植白皮松有着严格的要求:当天购进的树苗必须全部栽下,并浇完水。

在动工初期,邢栓林不仅动员集团1100名员工每人每周上山一天,自己也身先士卒,带头示范,整整三个月与现场的工人一起起早摸黑奋战在山上。

“我们有时浇水要浇到凌晨4点,公司有的员工因为浇水累得都要哭了。

三个月下来,开打坑机的司机师傅脖子都成歪的了。

”回想起当初的日子,邢栓林记忆犹新,“最初的40天,不要说住宿的房子,连煮泡面的火都没有。

而且山上又都是沟沟坎坎,连条路都没有,大型机械根本开不到工地。

为了振奋士气,我就亲自带领大家从平丘填沟、打通道路做起,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整整98天,硬是为4300亩沟壑纵横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目前,由邢栓林倾力打造的绿色之园,已完成50厘米至250厘米成苗及育苗杯育苗计160万株,种植0.5米到2.5米种苗25万棵,成为全国最大的白皮松生产种植基地。

据了解,待该基地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均林业产值8000万元。

与曾经盖楼的日子相比,邢栓林更享受现在的生活,用他的话说:“现在,踩着水泥大理石的地面就觉得不自在,就觉得踩着泥土才踏实。

”如今他以大刀阔斧的魄力搞生态工程,而且投入了加倍的激情,这其中的意义已经不单纯是为了赚钱盈利,而是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水阔好行舟。

邢栓林的荒山绿化项目已成为太原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成功典范和生动教材。

作为一名本土企业家,邢栓林时刻关注着太原的转型跨越发展,他正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将绿化、美化5万亩的丘陵山地纳入了集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力打造太原市上风头、水源地的“北部生态屏障区”。

相信在他的绿色转型征程中,我们很快会看到一幅满目苍翠,兼有时鲜百果、五谷杂粮,小桥流水、农家风情的美妙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