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2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Vo1 21No 22007年4月JOUR NAL OF CHIN A INSTITUTE O F IND USTRIAL RELA TIONS Apr 2007劳动关系研究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乔 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北京 100037)[摘 要]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指我国的劳动关系形态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影响劳动关系变化的三大体制性因素。
当前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基本完成,劳动关系的法制化逐步加强,劳动关系的全球化初显端倪。
劳动关系基本面的特征已演化为劳资关系,劳动关系所覆盖的人口已成为中国人口结构中的主体;劳动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关系;转型;特征;市场化;法制化;全球化[中图分类号]F249 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75(2007)02-0028-08所谓 转型 (transformation),意指一个国家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通过推行经济、政治或社会体制的转换,以促进发展的举措1 (P2)。
它意味着从一种体制转换到另一种体制,属于比较体制研究的范畴。
而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意指我国的劳动关系形态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特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与之相适应,劳动关系的建立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的严格制约,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和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考量。
概括地讲,就是采用统包统配的方式使用劳动力和与之建立固定工式的终身劳动关系。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面临解决大批失业人员就业的突出问题。
1950年6月,政务院就规定,企业需要雇佣员工,都要向劳动介绍所申请,由劳动介绍所统一介绍。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部门用人增多,1952年7月政务院又提出了劳动力的统一介绍要逐步向统一调配过渡的政策,不经批准,不得私招乱雇。
1957年以后,国家采用全国统一招收的办法把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 包下来 ,然后再统一分配到企业,逐步形成了 统包统配 的劳动力用工制度。
固定工制度是随着统包统配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
1956年全国有3500多万职工,其中固定工有3200多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1%。
2 (P196)到1971年,企业大量的临时工、合同工转为全民所有制固定工。
固定工制度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出现劳动力能进不能出的 终身制 劳动关系的现象。
[收稿日期]2007-01-30[作者简介]乔健(1962 ),男,北京人,副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劳动关系和职工状况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轫,到60年代后期定型,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后期。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化。
所谓类型的单一性,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一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这种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劳动关系主体一方的用人单位的经济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和带有全民性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劳动者也都是全民所有制固定工身份的职工。
到60年代后期,企业短期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用工大量转成固定工,临时性劳动关系范围很窄,其它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一般不存在。
第二,劳动关系主体的抽象化。
用人单位无权自行招用劳动力,而要由国家下达用工指标,在指标内招工;劳动者无权自择职业,而要由国家统一分配安置就业。
劳动关系建立后,工资分配、保险福利等,都是国家统一制定政策,统一进行调整。
用人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监督劳动者以完成政府下达的生产计划而非经营决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人并不是真正的劳动关系主体,实际上构成劳动关系主体的是非常抽象化的国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劳动关系各领域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
第三,劳动关系内容的泛政治化。
由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企业中具有主人翁地位,这种地位通常反映在劳动关系的诸多方面。
比如,劳动者就业通常采取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固定工终身就业制度;工资分配实行平均主义 大锅饭 式的计时工资制;社会保障采取国家和企业包起来的各项劳动保险和企业集体福利制度。
此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单纯是经济组织,它们还承担着规范国家与职工以及职工之间的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多方面职责。
第四,劳动关系三方利益的一致化。
在企业劳动关系中,企业是国家的企业,职工是国家的职工,全体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劳动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都没有独立的主体身份,双方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虽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存在追求利益方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远小于党和国家的利益与企业管理者以及工人利益的一致性。
就职工而言,他们并不是作为真正的利益主体参与和处理劳动关系的事务,他们的利益是由国家和单位来代表的。
虽然企业内也存在工会,但工会并不是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而是作为国家和单位的行政助手而发挥作用。
职工对国家实际上是一种依附关系。
3 (P183)第五,劳动关系运行的行政化。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指令来实现的。
劳动关系一旦建立,没有政府的行政指令,终身保持不变,直至退休。
企业人员严格限制流动,劳动关系一方的劳动者身份不可转换。
如果需要,也是由国家用行政方式进行调配。
二、改革以来经济转型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帏幕,从而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型期。
中国的经济转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或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指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向现代的工业国。
其基本指导思想,即是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市场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在这一转型发展进程中,有三大体制性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变化施加了重要影响:一是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国有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二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三是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
1 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仍然是 一大二公 ,国有经济占据垄断地位。
国有企业的痼疾是效率低下,据此,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是实现政企分开,将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改革进程中,国企经营者的权力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从20世纪80年代实施 企业法 ,实行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到90年代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乔健: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企业改组公司制,赋予经营者法人财产权,实行年薪制和股份期权等措施,乃至部分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实行经理人收购或 持大股 ,使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不再仅仅是劳动权益的差别,而是演化为经营者掌握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因而与劳动者之间具有了获得不同产权权益的等级差别。
可以说,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在获取利益的方式,不仅是有差别的,而且是渐趋对立的。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发展非国有经济,创造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竞争环境,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又一特色。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私营、外资等各种类型的非国有经济逐步得到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保护,取得了很大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002年,非国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约为48 5%;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约为15%。
从1981年到2002年,民间投资年平均增长25%。
2002年,不包含外资的民间投资达到1 7万亿元,同比增长22 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40 3%。
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 374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163万人,占全社会的9 7%,如果不包括3 66亿农业劳动力,非国有经济吸纳的就业量为3 09亿,其中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为1 33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2%;非国有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
4此外,非国有经济在上缴税收、繁荣市场等方面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可以说,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既有产权关系明晰,责权明确,管理规范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公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关系;也有以使用廉价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出口加工企业的劳动关系;还有以地域和宗族为纽带的正在向现代企业过渡的乡镇企业不成熟和不规范的劳动关系;更有大量存在的带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血汗工厂性质的家族式的私营个体经济的劳动关系;以及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的灵活、松散和多重的劳动关系等形态。
2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对推动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的劳动制度改革可以归纳为五个要点:扩大企业用工自主权、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和规范农业劳动力转移。
在不同时期,因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劳动制度改革对这五个要点有不同程度的侧重。
从1978年到1986年底,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扩权让利,一直由政府严格控制的用工权被列入了权力下放的范围。
在此阶段,除招工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拥有了对职工工资、福利的决定权和奖励惩罚权。
从1987年到1990年底,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转向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具体措施是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一些小型企业实行租赁经营。
在此阶段,改革的目标直指企业内部的固定工制度。
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 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要求在企业新招的工人中推行劳动合同,合同期满后企业可根据需要续延或终止合同。
从1991年到1993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把企业推入市场,确立国有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
企业拥有招收工人,依法确立、变更、终止或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的自主权。
要求各省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范围要包括企业干部和工人,这标志着固定工制度的终结。
从1993年到1995年,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
劳动制度改革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废除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企业自主用人的用工制度,逐步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