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3、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是在DNA的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5、半保留复制:一种(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
6、半不连续复制:是指DNA复制时,上的合成是连续的,上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7、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8、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9、减数分裂:是生物中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时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的机制。
10、复等位基因:由同一基因位点经多方向突变产生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一个基因座位内不同位点改变形成许多等位基因,即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是基因内部不同碱基改变的结果。
11、复制子:在每条染色体上两个相邻复制终点之间的一段DNA叫做复制子。
12、共显性: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13、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14、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用。
15、抑制作用:指一对基因本身不表现性状,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却能够使另一对显性基因不起作用。
16、叠加作用: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当出现显性基因时,既表现出一种性状。
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只有当多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相对隐性性状。
举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芥果形遗传。
简而言之:当显性基因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全隐性基因时,表现为一种相似性状。
17、积加作用: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愈多,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
例如,南瓜果形遗传。
18、适合度检测:检验实际观测数是否与某种理论比率相符合。
19、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20、一因多效: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21、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22、完全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不发生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23、不完全连锁: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的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除有亲型配子外,还有少数的重组型配子产生的现象。
24、并发系数:观察到的双交换率与预期的双交换率的比值称做并发系数或并发率。
一般用并发系数来表示干涉作用的大小。
25、符合系数:又称并发系数。
实际双交换值与理论双交换值之比。
符合系数通常介于0~1之间。
一个区段发生交换后,使两条相同染色单体在其他区段再次发生称为负干涉,也称染色单体干涉,符合系数大于1。
26、干涉:每发生一次单交换时,它的临近基因间也发生一次交换的机会就减少27、定位: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在的早期研究中并未发现等生物的在上的位置和功能有什么关系。
28、遗传学图/:又称基因连锁图或染色体图,是一种依据基因间的交换值(或重组值)表示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简单线性示意图。
29、伴性遗传:遗传学上,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30、限性遗传:有些基因并不一定位于性染色体上,但它所影响的特殊性状只在某一种性别中出现的遗传方式。
31、从性遗传:有些基因虽然位于常染色体上,但由于受到性激素的作用,因而使得它在不同性别中的表达不同的遗传现象。
32、剂量补偿效应:指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33、交叉遗传:男性所拥有的来自母系的X连锁基因将来只能传给他女儿的遗传现象。
34、F’因子:整合到染色体上F因子,在切除中分离出携带部分染色体片段,这种带有染色体基因的附加体称为F’。
35、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36、性导: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37、转化: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38、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39、特殊性转导:也称局限性转导,它仅能转导细菌染色体的某些特定部分,如λ噬菌体。
40、感受态细胞:在吸收外源DNA的生理状态的细胞。
41、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4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
因此,染色体畸变可分为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两大类。
43、缺失:是指染色体本身丢失了一段。
44、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因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45、易位: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节段转移的现象。
46、倒位: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某一区段发生颠倒,而后又愈合的一类染色体变异。
47、假显性:和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48、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构成—个完整体系,缺少任何一条均会造成不育或变异。
49、同源多倍体:由同一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
50、异源多倍体[双二倍体]:指染色体组来自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而来的。
51、单体:缺失掉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2n-1。
52、三体:指二倍体的染色体组中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2n+1。
53、无义突变:是指由于某个的改变使代表某种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从而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编码的密码子突变为,使肽链合成中断。
54、错义突变:碱基替换的结果引起氨基酸顺序的变化。
有些错义突变严重影响蛋白质活性,从而影响表型,甚至是致死的。
55、基因突变:是指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56、移码突变: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
移码突变产生的是mRNA上氨基酸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框的改变,导致形成肽链的不同,是蛋白质水平改变。
57、平衡致死系:利用所谓的交换抑制子保存致死突变品系。
紧密连锁或中间具有倒位片段的相邻基因由于生殖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不能交换,所以可以用非等位基因的双杂合子,保存非等位基因的纯合隐性致死基因,该品系被称为平衡致死系或永久杂种。
58、回复突变:突变型基因通过突变而成为原来野生型基因。
59、光修复:即光复活修复,作用是一种高度专一的DNA直接修复过程,它只作用于引起的DNA嘧啶二聚体(主要是TT,也有少量CT和CC)。
它的机制是可见光(有效波长为400nm 左右)激活了光复活酶,它能分解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嘧啶二聚体。
光复活酶在界分布很广,从低等单细胞生物一直到鸟类都有,而高等的哺乳类却没有。
60、暗修复:是指照射过的细胞的DNA,不需要可见光的反应而修复,使细胞的增殖能力恢复的过程。
61、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叫做,又称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等。
62、母性影响:正反交的结果不同,子代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表型一样的现象。
又叫前定作用。
63、母系遗传: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不论正交或反交,子一代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
母系遗传属。
64、核外遗传:染色体外遗传因子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在真核生物中称为核外遗传或细胞质遗传。
65、植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性生殖器官不能产生正常功能的雄配子──花粉的现象,如植物花药中无花粉、花粉败育和不裂药等均属雄性不育。
而其雌蕊却是正常的,可以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66、核不育型: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67、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由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中相对应的育性基因互作决定的,即质核互作控制的雄性不育性。
68、保持系:当作为父本与杂交时,能使F1保持性的植物品系。
保持系的必须具有与一样的不育基因,即rfrf,而细胞质则具有能育基因N。
69、恢复系:[N(RfRf)]是指某一品系与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特征。
70、数量性状:是指在一个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的性状,如动植物的高度或长度等。
数量性状较易受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群体内各个个体的差异一般呈连续的正态分布,难以在个体间明确地分组。
71、质量性状:指属性性状,即能观察而不能量测的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
72、遗传率(遗传力):指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是用来测量一个群体内某一性状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百分率。
即:遗传方差/总方差的比值。
73、广义遗传率:在表型方差中含有遗传方差的比率公式:H2=基因型方差/表型方差*100%。
解决了生物学中多年的问题即在形状的表现上,究竟是遗传的作用大还是环境的作用大,对不同的性状来说,VG和VE大相对大小是有所不同的,问题的关键不在哪一因素的作用大,而在于研究的是哪一性状。
74、狭义遗传率:说明当基因纯合时,遗传因素起了多大的作用。
育种中选种时只有选择纯合的类型才有意义,杂合类型是不能做种用,所以狭义遗传力对品种的选育有重要意义,狭义遗传力高的性状才能选育。
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75、近交系数:所谓近交系数,是指一个个体从它的某一祖先那里得到一对纯合、等同的,即在遗传上是完全相同的基因的概率。
76、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品种(或品系)杂交,F1代在生活力、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的现象。
77、显性假说:多数显性基因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和发育,相对的隐性基因不利于生长和发育。
来自一个亲本的显性基因可以遮盖来自另一亲本的隐性基因,使得F1中具有比亲本的显性基因组合多,从而增加了杂合子代的生长势。
78、超显性假说:认为是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刺激发育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