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创新设计论文题目:四相顺序脉冲发生器设计制作班级: D09电气自动化一班姓名:姜伟华李烨华学号: 0903210118 0903210119 指导教师:于强赵波2010年11月摘要本系统采用自动脉冲发生技术,控制过程是利用74ls系列中的00.160.90.138.139及对应集成块座构成的系统。
通过与非门控制信号输出。
由于使用了自动脉冲发生技术,该系统具有可靠性好,精度高等优点。
关键字:顺序脉冲时钟脉冲触发器计数器AbstractThe system adopts the automatic pulse generating technology, control process is to use the 74ls series 00.160.90.138.139 and corresponding system consisting of integrated blocks seat. Through and sr control signal output. By using automatic pulse generating technology, the system has good reliability, high precision of advantages.Key word: order pulse clock pulse flip-flop counter目录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要求 (6)三、系统设计与理论分析 (7)3.1电源模块 (7)3.2计数器模块 (8)3.3转换电路模块 (9)3.4延时模块 (9)3.5发光二极管模块 (10)四、主要硬件流程图 (11)五、结论 (13)六、总结体会 (14)七、附主要程序清单 (15)十、【参考文献】 (16)附件原理图一、引言产品的发展趋势往往决定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产品的使用者(用户)的需要的不断发展;二是产品的技术的发展。
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
直流电源产品也基本遵从这样的规律,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不断推动和促进产品的发展,也决定了直流电源产品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直流稳压电源(DC Power Supply)一般分成线性电源及开关电源,线性电源因受变压器体积、重量限制,故一般功率不大、重量重,开关电源则因采用开关切换方式,功率较大,但纹波也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电子产品走入千家万户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的日常生活用电器越来越多,脉冲信号作为自动控制必不可少的触发信号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脉冲发生器已广泛应用到科技、电子、化工、建筑、机械、生物、信息管理等领域,脉冲发生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能产生宽度、幅度和重复频率可调的矩形脉冲的发生器,脉冲发生器可用以测试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或用作模拟信号来测试雷达、多路通信和其他脉冲数字系统。
开发研制高性能脉冲发生器势在必行。
二、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四相顺序脉冲发生器,四相输出端循环输出1110、1101、1011、0111。
1.基本要求a.根据题意设计制作硬件电路;b.输出变量驱动发光二极管,用发光二极管来表示输出编码;c.集成块的驱动电源也要求设计制作,但不做性能指标要求;d.由于时间原因时钟电路可不做,由实验箱提供。
2.发挥部分a. 设计制作一个2Hz的时钟发生电路。
经分析题目,设计原理如下:三、系统设计与理论分析. 3.1电源模块脉冲的电源电路主要由直流电源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开关电路组成。
放电脉冲的产生过程如下,首先是脉冲发生器产生高频参数化的脉冲信号,经过光耦的隔离后,由功率推动电路进行功率放大,从而控制高频开关管的通断。
高频开关管的另一端接的是直流电源,直流电经过开关管的通断而产生高频的放电加工脉冲电源。
3.2 计数器模块表为74LS160的功能表和引脚功能说明电路的工作顺序是1110→1101→1011→0111。
当计数器计到状态1101时,进位端TC为1,经非门为0。
于是,下一个时钟到来时,将P3 ~ P0 端的数据1110送入计数器,此后又从1110开始计数,一直计数到0111,又重复上述程。
3.3 转换电路模块74ls138为3线-8线译码器,共有54/74ls138和54/74ls138两种线路结构型式,其工作原理是:当一个选通端(E3)为高电平,另两个选通端(E1)和(E2)为低电平时,可将地址端(A0、A1、A2)的二进制编码在一个对应的输出端以低电平译出。
利用E1、E2、和E3可级联扩展成24线译码器;若外接一个反相器还可级联扩展成32线译码器。
71LS138有三个附加的控制端。
当、时,输出为高电平(S=1),译码器处于工作状态。
否则,译码器被禁止,所有的输出端被封锁在高电平。
这三个控制端也叫做“片选”输入端,利用片选的作用可以将多篇连接起来以扩展译码器的功能。
3.4 延时模块定时器是根据时钟脉冲累积计时的,时钟脉冲有1ms、10ms、100ms 等不同规格。
(定时器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对时钟脉冲计数)因工作需要,定时器除了占有自己编号的存储器位外,还占有一个设定值寄存器(字),一个当前值寄存器(字)。
设定值寄存器(字)存储编程时赋值的计时时间设定值。
当前值寄存器记录计时当前值。
这些寄存器为16位二进制存储器。
其最大值乘以定时器的计时单位值即是定时器的最大计时范围值。
定时器满足计时条件开始计时,当前值寄存器则开始计数,当前值与设定值相等时定时器动作,起常开触点接通,常闭触点断开,并通过程序作用于控制对象,达到时间控制的目的。
定时器相当于继电器电路中的时间继电器,可在程序中作延时控制。
555 定时器的功能主要由两个比较器决定。
两个比较器的输出电压控制RS 触发器和放电管的状态。
在电源与地之间加上电压,当 5 脚悬空时,则电压比较器C1 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为2VCC /3,C2 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为VCC /3。
若触发输入端TR 的电压小于VCC /3,则比较器C2 的输出为0,可使RS 触发器置1,使输出端OUT=1。
如果阈值输入端TH 的电压大于2VCC/3,同时TR 端的电压大于VCC /3,则C1 的输出为0,C2 的输出为1,可将RS 触发器置0,使输出为0 电平。
3.5 发光二极管模块发光二极管简称为LED。
由镓(Ga)与砷(AS)、磷(P)的化合物制成的二极管,当电子与空穴复合时能辐射出可见光,因而可以用来制成发光二极管,在电路及仪器中作为指示灯,或者组成文字或数字显示。
磷砷化镓二极管发红光,磷化镓二极管发绿光,碳化硅二极管发黄光。
它是半导体二极管的一种,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常简写为LED。
发光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一样是由一个PN结组成,也具有单向导电性。
当给发光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后,从P区注入到N区的空穴和由N区注入到P区的电子,在PN结附近数微米内分别与N区的电子和P区的空穴复合,产生自发辐射的荧光。
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中电子和空穴所处的能量状态不同。
当电子和空穴复合时释放出的能量多少不同,释放出的能量越多,则发出的光的波长越短。
常用的是发红光、绿光或黄光的二极管。
四、主要硬件流程图五、结论四相顺序脉冲发生器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输出变量驱动发光二极管,用发光二极管来表示输出编码2、完成四相输出循环左移的移位顺序脉冲本设计制作完成了题目要求的基本部分的全部要求和发挥部分的大部分而且部分功能大大高于发挥部分的要求。
目前,在电子仪器,设备中经常用到四相顺序脉冲发生器,有时要求输出可预置,并当负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精度较高。
该设计完全符合了这些要求,如果再经过结构优化,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六、总结体会在这次实训中我们把理论与实践从真正意义上相结合了起来;考验了我们借助互联网络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组织材料的综合能力;从中可以自我测验,认识到自己哪方面有欠缺、不足,以便于在日后的学习中得以改进、提高。
课程设计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太多,平时课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各个元件的功能,而且考试内容有限,所以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元件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在电路中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认识。
经过一个星期的实习,过程曲折可谓一语难尽。
在此期间我们也失落过,也曾一度热情高涨。
从开始时满富盛激情到最后汗水背后的复杂心情,点点滴滴无不令我回味无长。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专业知识问题,最后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
同时,在老师的身上我们学也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次我们表示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此次课程设计,学到了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出现差错的随机应变,和与人合作共同提高,都受益非浅,今后的制作应该更轻松,自己也都能扛的起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
七、附主要程序清单八、【参考文献】[1]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设计竞赛组委员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2]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设计竞赛组委员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汇编(第一届~第五届)》[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3] 李银祥.《数控电流源[R]》.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测试中心,2001年[4] 秦迎春.《利用AD7542实现程控电流源[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3,6:32~33[5] 张智杰.《AD574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3,6:55~56[6] 房小翠.《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7] 周庆.《高稳定电流比较环节引入的纹波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1992,21:79~81[8] 刘公志.《新型数字直流电源设计[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3(24):19~22电源电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