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术史 横版

中国美术史 横版

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画圣:是中国古代对绘画最为出色者的称号。

在历代画家中,有多人都被冠以“画圣”之名,如魏晋的杨子画、唐代的吴道子、清代的王翚。

而其中影响最大,广泛认可度最高的是吴道子。

他在山水和人物画方面都有涉猎,人物画的成就尤高,创立的宗教人物样式被成为“吴家样”,与曹家样并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吴道子的风格在民间影响也很大,他本人还被民间画工和手艺人尊为祖师爷。

斧劈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最重要的一种技法,宋代画家对此法的运用尤其出色。

它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小斧劈皴”、“大斧劈皴”、“带水斧劈皴”等。

斧劈皴通常用以做山石,其笔法中锋、偏锋兼用,落笔较重,起笔处笔画粗而墨色较浓,因此产生了力度感很强的平头状;收笔往往较轻,笔画较细而墨色较浅,露出明显的笔锋,尖利而峻峭,犹如利斧劈石,故得名“斧劈皴”。

南宋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即是运用斧劈皴的代表之作。

张家样: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样式之一,主要用于寺庙壁画。

创始人是南北朝时期萧梁的画家张僧繇。

由于梁武帝倡佛法,大量修建寺院,张僧繇受到了器重。

“张家样”的风格不同于之前流行的陆探微的“瘦骨清像”,而是人物形象比较丰腴,“面短而艳”,富于肌肉的肥胖感。

在用线上创造了豪迈疏朗的“疏体”,这种风格被后来唐代的吴道子继承。

张僧繇无传世作品,可以从传世的《北齐校书图》(宋摹本)和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想见“张家样”的大体风格。

粉本:是中国古代画家在完成正式作品之前所作的样稿,以对作品完成后的大体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这种方法在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中也很常见。

中国古代画家在作寺院壁画之前常做粉本,粉本通常是不着色的,仅是用墨线勾勒出轮廓。

现存北宋武宗元(传)的《朝元仙仗图》就是一幅壁画的粉本小样。

兰叶描:是画出类似兰花叶子般的线条。

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其特点是两头尖细,中间稍粗,常用以表现人物衣着的松动萧逸,使画面产生“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感觉。

南宋时,马和之又根据“兰叶描”的特点,加强了线条的粗细对比和起伏,使线条呈蚂蝗状,人称“蚂蝗描”。

岭南画派:辛亥革命以后形成于广东地区的画派,因广东地处五岭之南,习惯上被称为岭南而得名“岭南画派”。

该画派的主要成就是花鸟画,注重写生,吸收外来技法,强调时代精神,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其前驱是清末的居巢、居廉,两人均善于用粉和用水,以“撞粉”和“撞水”法发展了没骨花鸟画。

参加过同盟会的“二高一陈”代表了岭南画派的最高成就。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学习过日本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画技法,主张“折衷东西方”。

另外,高剑父还创办了《真相画报》,开办了“春睡画院”。

岭南画派的画家还包括何香凝、方人定、关山月等。

简笔人物画:又称减笔人物画,是由南宋画家梁楷创造的一种人物画技法。

在画人物衣褶时,采用比较概括的手法来描绘线条,有时也用尖笔作细长的线条,因其效果颇似被折断的芦苇,所以又称其为“折芦描”。

从梁楷的代表作《祖师截竹图》和《祖师破经图》中,可以了解简笔人物画的面貌。

戾家:是中国古代对文人画家的称谓。

““戾家”的观念形成于元代,通常与“行家”相对。

源于钱选与赵孟頫之间关于“士夫画”的一次著名讨论,钱选认为所谓的“士夫画”就是“戾家画”。

“戾家”的意思是业余人士,与职业化的“行家”相对,意味着文人画家并不是以画为生,画画只是一种“自娱”的手段。

早期所谓的“戾家”大都有固定的官俸和田产,不需要为生计费心,因此不用迎合顾客的趣味,保证了自己个性的充分发挥。

而“行家”除了具备全面的技能外,还要迎合顾客的需要,其创作自由受到限制。

而且“戾家”通常是文人出身,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作为职业画家的“行家”多是民间画工,文化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在元代,由于汉人的科举进身机会被阻断,卖画成了文人重要的谋生手段,此时,卖画并不是不光彩的事,也无人提及“行”、“戾”之别。

到了明清,一方面文人卖画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行戾门户之见又被极力强调。

这一时期戾家排挤行家,难免令人怀疑有争夺市场的目的。

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期重要的艺术批评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也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命题。

“气”和“韵”都是富于中国传统多义性和涵盖性的概念。

“气”是秦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六朝时,思想家大都继承了气是天地万物之本源的思想。

“韵”是六朝时期常用的概念,原指韵律,与“风韵”、“性韵“连用,指含有审美意义的特定气质。

“生动”二字在唐代以来一直作为对“气韵”的形容而受到忽略,,但是“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在南朝提出时,最为重要的是“生动”而非“气韵”。

“气韵生动”在历代也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其所表现出的美学意义始终是不容低估的,其着眼点涉及宇宙观、人生观、艺术本体观念、形式自律等问题,体现了中国艺术中传统的美学特征。

它要求艺术既深入物象的本质、内在的规律,同时又以一种宏观的把握,情思的感悟去捕捉画面自身生命力的律动。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著作《画语录·山川章》中提出的,它是中国绘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搜尽奇峰打草稿”首先明确了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从事大量、艰苦、认真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全面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形态。

“尽”即是要尽其所能。

其次,“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一个物我交融的创作过程,要求艺术家不能机械动机摹拟自然形态,即使付出大量的努力也不可能立即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些只是“草稿”,需要经过升华,才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郑板桥曾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一段论述,跟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阐释了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

以形写神:是东晋的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的,强调的是形与神的关系,这也是中国画论的基本范畴。

“以形写神”首先要重形,即对客观形体刻画,“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在中国画论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只有通过对形的把握才能进而表现对象的神。

也只有表现出了“神”,“形”才能更生动鲜活起来,两者之间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笔墨简练、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11.《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著。

此书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绘画通史,文章体裁新颖、材料丰富,在古代美术史论著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

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大致包括四部分: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石。

“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有好多作品产生。

13.“意在笔先”:“意”主要是指构思的内容,即用形象来把握思想、情感、意趣。

有了这个意就全局在胸,落笔就能“守其神,专其一”14.“品论”:以品论画,自六朝始,历代沿袭,遂成传统。

立品格,对于把握绘画的审美特征是一个创举,对于中国古典美的范畴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15.院体画:专指封建时代为皇室宫廷供养的专职画家的作品,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

一般讲求工细、整齐、富丽堂皇,有较强的装饰性。

16.“南宋四大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他们四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1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画的风俗长卷。

作者通过清明节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阔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世俗生活。

18.《太白行吟图》:作者梁楷是宋嘉泰年间的画院待诏。

〈太白行吟图〉是他减笔画的代表作品。

用迅疾洒脱、灵转活泼的几笔,活现了李白“恃才傲物、不慕荣利”的性格和昂扬潇洒的动人神情。

19.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

20.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被称做元四家。

21.董其昌:明末的绘画大师,而且是一位重要的绘画理论家。

他提出了“南北宗论”。

22.八大山人:明朝朱耷,号八大山人。

善画山水花鸟竹木。

23.扬州画派: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地区的著名画派。

主要成员有金农,郑燮,黄慎,李,罗骋,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等八人。

24.借古以开今25.吴带当风: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

吴道子在中年之后,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