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文化作文素材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闽南独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回味,更加值得我们去
深思。
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的民风民俗。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
引人注目”。
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
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
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
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
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
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
仪式后,用丰富的酒
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
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
其中,特别注
重“迎娶”这一道习俗。
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
“做客”、“归字”。
“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
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
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
长寿了。
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
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
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
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
寿宴是
做寿的重要内容。
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
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
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
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
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
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
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
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
忌在庭院内种植
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
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在我记忆深处一直有颗星星在闪烁,它永远也不会失去光彩。
那是在太原过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大街上张灯结彩,处处灯火辉煌,大街小巷里
车水马龙,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
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整个街上热闹非凡。
各个店铺里堵得
水泄不通,望着这热闹劲,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有灯
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
良辰。
”我忘乎所以地吟诵了起来,却毫不发觉姐姐以悄无声息地
站在了我的后面,“呦!表妹好雅致,这样看有什么意思,咱俩不如
去逛逛?”“好呀好呀!”我连忙拍手叫好。
来到街上我们也融入了这个热闹的气氛里,姐姐拉着我走东蹿西,一路逛下来,我们发现了不少灯笼,每一个都独具特色,让我垂涎
三尺,有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有清一色的,有用玻璃做的……在广
场中央,有一支做工精美,巨大的走马灯,这只走马灯逗不少路人
驻足观看。
远处的夜空中鞭炮齐鸣,当烟花绽放在夜空中时,吐露
出“元宵节快乐”的五个醒目的大字,这个原本就热闹的元宵又增
添了几分韵味,那一盏盏美丽的莲花灯,帮人们传递幸福安康。
元宵的一切都是那么吸人眼球,但我却享受做花灯的过程。
做花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挑选好竹子是关键,竹子的好坏直接决定花灯的成败,不过我只会说说而已,这光荣的任务就交给实战
经验丰富的姐姐了,竹子挑好,框架也准备好了,我可不能闲着这
刺绣就交给我了,你可别小看我,我可是卧虎藏龙哦,说得轻巧,
实践起来可难着呢,不是刺错了就是刺反了,反正就是漏洞百出,
经过一番周折我可算是完成任务了。
“嗯,不错不错可以买个好价
钱了。
呵呵”
在这一天,纵使有多少不愉快,也一扫而光了。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
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
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
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
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
意为灶王
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
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
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
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
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
而民间最重要的活
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
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
习俗。
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
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
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
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
"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
内容。
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
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
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
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
各家为接等贺
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
按开封"早拜年,
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
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
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
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
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