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作为细胞有丝分裂理论知识学习的延续,本节课是以实验方式来具体学习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通过亲身体验、合作学习,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理论课时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习的主动性较高,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能力目标】
1.实验中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实验材料用具;
2.形成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逐渐养成协作精神;
2.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逐渐形成简约、严谨的思维品质;
3.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蝗虫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四、实验实施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
学生按学科能力的强中弱平均分为8组,各组尽量平衡,各组自行分工,并由实验员统一安排实验过程。
2.实验用具。
显微镜等。
3.材料。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4.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
【学生准备】
1.预习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通过查阅资料和实物操作,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评价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七、课时安排
1个课时(40min)。
八、教学过程
附: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理论课时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习的主动性较高,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二、方法步骤
1. 调好显微镜,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用低倍镜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根据观察结果,尝试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简图。
三、实验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总结归纳】
1. 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
实验成功的关键:掌握显微镜下区分减数第一次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
注意事项:观察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顺序,使用高倍镜时候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 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染色体,试简述其原因。
主要原因有:没有调焦距;物像没有移向视野的中央;装片放反;高倍镜头损坏等。
3.减数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特点:
间期:看不到染色体;
减Ⅰ前期: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
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
减Ⅱ末期:染色体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