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厌弃名利”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获得美的享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文本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妙山趣水引发了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他共赏山水。
(板书课题)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涵泳来全面感受这三美的和谐统一。
二、初读,感受文本之美1.听读要求:认真聆听范读,注意字音、重读、停顿。
2.仿读要求:同学们模仿范读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确定语速。
提示:应读慢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文言的味道,慢一些才能品味出文中的意境。
3.指导读①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根据对文中内容的初步理解,“甚箭”“若奔”是此时此景的特点,其中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②注意节拍。
文章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朗读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
兼以六言,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要读出跌宕舒婉的韵致来。
4.指名读,把握重音、节奏。
通过朗读,我们似乎徜徉在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中。
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学习。
三、品读,赏析文本之美(一)赏意境之美1.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景致的特征?为什么?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2.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奇”和“异”的?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这句中的“烟”,并非日常生活中的烟火,而是指薄而淡的雾。
正是在这薄而淡的雾气笼罩下,远山与天的颜色才是统一的,这样就给人一种天宇之间一片澄澈明净的感觉,构成一种极静的意境。
(参考范例从字、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3.交流学生根据要求交流学习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总结、板书。
(参考: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见底”,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流清澈。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从侧面烘托了江水的明净和清澈。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以至于“千百成峰”,层峦叠嶂。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山外虽然晴空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
作者的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4. 小结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的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悟志趣之美1.思考本文的标题为《与朱元思书》,意思为“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吴均仅仅想要与自己的朋友分享美景吗?如若不是,那么作者透过字里行间还想向朋友倾诉什么呢?(要求: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加以吟诵,结合吴均生平说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志趣。
)知识链接: 吴均,字叔庠。
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好学有俊才。
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梁武帝天监六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
欲撰《齐书》,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参考: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
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此句不仅从侧面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2.小结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一步一步体会了本文的韵律美、意境美、志趣美。
让我们放声诵读,将这份美再现出来吧。
(配音乐《高山流水》,能背诵的同学背诵)四、结语,延续文本之美1.结语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鸣高枝、猿啼林间,使人读后不禁流连忘返,忍不住默叹、深思:山水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赏心悦目的美景,更应该有一种纯粹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2.作业选题一:尝试运用吴均写景之法,写你曾到过的一处院落、一座小丘或一泓泉流,描述你的所见所闻,抒发你的所感所悟。
选题二:为《与朱元思书》写一篇赏析。
提示:可从字词、修辞等角度赏析。
《与朱元思书》学情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
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湖心亭看雪》《与谢中书书》等优秀的写景文章。
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与朱元思书》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
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与朱元思书》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经典阅读教学篇目。
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奇山异水景色的生动描写,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其间的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与留恋,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本单元都是些写景抒情的古诗文,学习本单元文章有助于激发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人的高雅志趣.该文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文章中的志趣美是原因之一,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与朱元思书》评测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鸢飞戾天()()轩邈()()嘤嘤()成韵2.解释下列加点字。
(1),风烟俱尽()(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4),水皆缥碧()(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16),横柯上蔽()(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3.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
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八个字;第二段写“”二字,抓和特点;第三段又分写“”,多层次展开描绘。
[课堂探究]阅读语段,回答问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此人----为具言所闻5.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2),听觉上的对偶句(3),表达效果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课后反思课堂是检验课程设计、教师教学思想、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最好平台。
对于本堂课作出如下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的完成基本满意。
完成了引导和带领学生感受、领悟对课文“音律美、意境美、志趣美”的基本任务。
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课堂瑕疵比比皆是。
在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环节,目标是让学生读出课文的音韵美,但是准备匆忙,导致即便是配乐朗诵,也未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赏析课文时,虽然紧紧扣住了“山奇水异”的特点,但是由于激励评价性语言不到位,形成了个别学生独霸课堂的畸形课堂现象。
最后在把握作者的志趣美时,本应该深入透彻,只因为考虑时间不够,便紧急刹车,又留下了课堂的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