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100所】2016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试题:第十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二节) (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2016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试题:第十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二节) (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地理卷(十五)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二节)(90分钟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荒漠化的四种景观图,回答1~2题。

1.上述荒漠化景观图中,其成因与流水作用有关的是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都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所以二者的成因与流水作用有关。

答案:B2.图片①中现象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当地A.旱地减少,湿地增加B.草地减少,耕地面积增加C.干旱加剧,生态脆弱D.土层变厚,生产能力增加解析:草原退化现象进一步发展,将使区域环境恶化,干旱加剧,沙漠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答案:C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一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荒漠化土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分布在干旱地区B.仅分布在内陆地区C.赤道地区也有分布D.多分布于高纬地区解析:从材料中介绍的荒漠化的形成来看,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内陆地区、湿润地区、高低纬地区都有分布。

答案:C4.下列哪些变化能够说明人类治理荒漠化取得了一定成效A.地表反射率逐年增大B.土壤紧实度逐年增加C.沙尘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D.单位面积生物量越来越多解析:地表反射率增大、沙尘暴频率增大、土壤紧实度增加等说明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单位面积生物量增多,说明地表植被增多,生态环境转好。

答案:D下图为我国某县80年代红色荒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形成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流水侵蚀B.植被稀少C.土质疏松D.地壳活动频繁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推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多雨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降水多,降水强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

答案:A6.该县治理荒漠化可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草场载畜量B.合理利用水资源C.营造防风固沙防护林D.积极开发小水电解析:该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乱垦滥伐薪材导致植被破坏。

开发小水电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减少对植被的破坏,起到防治荒漠化的作用。

答案:D下图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某牧场草场载畜量和实际放牧量变化曲线示意图。

草场载畜量指在适度利用的原则下,一定的草地面积,一定的利用时期内,能够维持草地良性生态循环并保证牲畜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的情况下,能饲养牲畜的最大数量。

读图,回答7~8题。

7.1950~1975年期间,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市场D.技术解析:由图可知,1950~1975年期间,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较小,应为自然原因引起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因此气候应该是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B8.该牧场“人地关系”严重对立的年代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A.20世纪60年代——降水偏少B.20世纪80年代——过度放牧C.20世纪90年代——市场萎缩D.21世纪初以来——气候变暖解析:由图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实际放牧量大大超过草场载畜量。

这主要是因人口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增加,人地矛盾激化;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使载畜量与实际放牧量急剧下降。

答案:B右图为包兰铁路上的中卫市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沙景观图。

读图,回答9~10题。

9.草方格沙障治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增加地表粗糙程度,改变风向B.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C.使用普通的秸秆,成本低,费工少D.减少由风吹入黄河的沙子,降低黄河含沙量解析:草方格沙障治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风力,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答案:B10.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丰富的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区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解析: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既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又可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答案:D读我国干旱地区绿洲保护的多层防护体系模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a、b、c、d图例代表的植被分别是A.沙漠,灌草,乔、灌木,农田防护林B.沙漠,乔、灌木,灌草,农田防护林C.农田防护林,乔、灌木,灌草,沙漠D.农田防护林,灌草,乔、灌木,沙漠解析:根据距离绿洲的远近,可以判断图例排序,绿洲的最外边缘是沙漠,然后依次是灌草,乔、灌木,农田防护林。

答案:A12.影响由绿洲向外植被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解析:从绿洲向外,距离绿洲越远,其水源越少,其植被需水量也越来越少,形成了由内向外依次是农田防护林,乔、灌木,灌草,沙漠的植被分布。

因此,影响绿洲多层防护体系模式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答案:B读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和图中P湖泊的输沙量表,回答13~15题。

13.上世纪50年代后,P湖泊面积曾迅速缩小,其主要原因是①上游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淤积于湖泊②气候变暖,蒸发加剧③过度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锐减④人为大规模围湖造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上世纪50年代后,P湖泊面积曾迅速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湖泊和人为大规模围湖造田。

答案:D14.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P湖湿地的是A.变旱田为水田B.北水南调C.退耕还湖D.裁弯取直解析:保护P湖湿地的可行性措施是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退耕还湖。

保护洞庭湖湿地与北水南调和裁弯取直无关。

答案:C15.下列有关P湖年输沙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P湖泥沙主要来自南部山区B.年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平衡C.P湖泥沙沉积时间主要是冬季D.三峡工程可以减缓P湖泥沙淤积解析:p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年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不平衡,夏季径流量大,输沙量大,P湖泥沙沉积时间主要是夏季。

答案:D读我国某河口附近不同时间段形成的陆地分布范围及海岸线变化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抑制该陆地面积扩大的根本措施是A.河流中上游植树造林B.在不同河段修建水库C.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D.加固海岸堤坝解析:要控制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根本措施只能是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以减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水的含沙量减少。

答案:A17.该区域拥有大面积湿地,但目前该湿地退化严重。

该湿地退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A.使黄河含沙量增加,污染加重B.加剧华北地区沙尘暴影响C.对气候调节作用减弱,使气候类型发生改变D.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湿地退化将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该湿地位于河口处,其对河流的影响较少;虽对气候调节作用减弱,但不能改变气候类型。

答案:D读我国主要湿地面积缩减情况分布图,回答18~20题。

18.50年来,下列湿地中,缩减面积最多、速度最快的是A.新疆湿地B.滨海湿地C.玛曲段湿地D.三江平原湿地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区域的湿地中,缩减面积最多、速度最快的是滨海湿地。

答案:B19.下列有关我国湿地缩减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疆湿地——过度樵采B.玛曲湿地——过度用水C.三江平原湿地——过度垦殖D.滨海湿地——过度养殖解析:新疆湿地缩减的原因主要是过度用水;玛曲湿地缩减的原因是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滨海湿地缩减的原因是过度开发。

答案:C20.我国湿地分布极不均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陆位置B.气候C.人口D.城市化水平解析:我国湿地东部远多于西部,其主要的原因是东部地势较低平,气候较湿润,因而形成大面积的河流、湖泊、沼泽、滩涂、水田等湿地。

答案:B某国湿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

读该国区域图,回答21~22题。

21.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形成原因有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④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较低,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

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高。

答案:A22.该国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①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②美化环境,观光旅游③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④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解析: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净化水体等。

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二、综合题(共56分。

)23.(14分)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处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指出造成A、B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

(3)说明C地荒漠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4)简述A、B、C三地土地荒漠化治理的相同措施。

答案:(1)深居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周围分布有高大山脉,地形封闭,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

(4分)(2)A地: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B地:流水侵蚀作用。

(2分)(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4分)(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农业;开发新能源,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任答四点,4分)24.(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之一。

某企业为确保盐产品外运道路不为沙漠所侵吞,采用资金补助牧民种树护路的方式,从而拉开了“库布齐治沙模式”的序幕。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位置及沙漠治理模式图(1)近百年来,库布齐沙地面积曾不断扩大,分析其人为原因。

(2)说出库布齐沙漠对北京环境的主要影响及其产生的条件。

(3)结合材料,说明库布齐治沙模式是“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模式。

答案:(1)人口大量增加,对土地资源大规模开发,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破坏地表植被,以及水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4分)(2)形成沙尘暴(或沙尘天气)。

冬、春季,华北地区空气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多冷锋(大风)天气。

(4分)(3)植树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发展盐业、药材和饮料加工、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了农牧民收入,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6分)25.(14分)读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及其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