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
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 的病穗或种子上分离获得6 000余份样本,鉴定出 27种镰刀菌种或变种n]。不同地域茵原种类不尽 相同,除西部诸省(区)禾谷镰刀菌所占比例为25% ~70%外,其他省(市)禾谷镰刀菌所占比例均在 90%以上。麦类赤霉病主要致病种在年度问也有变
化。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禾谷镰刀菌(F.gmmi,l∞一
分为A型和B型毒素。A型和B型毒素原始区 分是因为它们在薄层色谱板上在长波长的紫外 光照射下表现出不同的颜色,A型毒素发出天蓝 色荧光,而B型毒素显现褐色。A型毒素包括 HT-2毒素、T-2毒素、二醋酸熏草镰刀菌烯醇 (DAS)和新茄病镰刀菌烯醇(neoSolani01),B型毒 素主要是镰刀菌烯醇(NIV)和脱氧镰刀菌烯醇 (D()N)。同一个镰刀菌种或同种中的不同菌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菌(F.gmmi疗阳九耽)是河南麦区的主要菌原,占
88%;四川的小麦赤霉病菌原较复杂,除了亚细亚镰
刀菌和禾谷镰刀菌外,还有燕麦镰刀菌(F.口醒撒一
cP跏)和南半球镰刀菌(F.打圮,.纠io船比),所占比例
分别8%和1%。在重庆、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采 到的33个菌株尚不能鉴定到种(喻大昭等,未发 表)。 对上述采集的菌群进行毒素化学型PCR检测,
和动物产仔数下降等。伏马毒素引起动物的晕 倒症,发病后2~3 d即可死亡。单端孢霉烯是一
种引起呕吐和拒食的毒素。单端孢霉烯毒素可
烯生物合成基因簇和F.g,n棚n船r聊中
合成镰刀菌烯醇(NlV)以及脱氧镰刀菌烯醇 (Ⅸ)N)的菌株的基因簇
万方数据
・4・
艋扬镰靠
2009
与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明确使毒素的分子
wheat
ture,p鬯廿幻g锄resistanoe t0
w倪‘凼
fuI唱酗des,e画d咖糊嚼∞l foI伐astil】g
bl蹦.mg
of wheat and kdey.
barley;j‰船一。∞z head blight
赤霉病是世界潮湿、半潮湿地区大麦、小麦、黑 麦和裸大麦(青稞)以及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上的一种 重要病害。该病1884年在英格兰首次报道,至20 世纪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相继报道发生。20世 纪90年代,大、小麦赤霉病在美国引起的产量和质 量损失达30亿美金[1]。麦类赤霉病是我国长江流 域、南方麦区和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的重大流行病 害,由其引起的严重产量和品质损失,导致20世纪 90年代后国家不再以保护价收购南方麦区和长江 流域麦区小麦,使南方小麦播种面积急剧下降,有的 地区停止小麦种植[21;东北三江平原春麦面积也急 剧下降,被种植水稻所替代。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 变化和某些耕作制度的调整,赤霉病的发生在我国 有北移的趋势,山东、河南和陕西等麦区小麦赤霉病 的流行频率有所增加,发生程度加重。麦类赤霉病 近些年也是世界麦类病害研究的热点之一。
计出来的。P哪等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筛
表2能进行分子鉴定的镰刀菌种、专化性引物序列和P(m产物大小
万方数据
35卷第3期
喻大昭: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
・3・
2赤霉病菌毒素化学型及分子鉴定
赤霉病除了引起重大产量损失外,由于镰刀菌 能产生多种毒素而在田间和贮藏期导致作物品质损 失。最初因人畜食用赤霉病菌污染的谷物或饲料后 引发了一些莫名病症,才使人们对镰刀菌毒素有所 关注。1932年,俄罗斯科学家描述了在俄罗斯和哈 萨克斯坦以及其他中亚国家农村暴发一种神秘的疾 病,轻患者恶心、呕吐、腹泻并伴有白细胞和其他血 细胞减少,重者出现严重的皮疹,胃肠道和其他器官 出现坏死斑。医生检查病部,发现这种神秘的病不 是传染病,而是与吃了冬天留在田里春天才收回的 谷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小米)关系密切,当轻患者 不食用那些食物时,症状很快消失。前苏联卫生部 称这种病为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1934—1935 年冬天,在美国伊利诺伊由于草料受到镰刀菌污染, 马食用后引起震颤、抽搐和麻痹,导致5 ooo匹马死 亡。就在这先后几年,在日本、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 都暴发人中毒事件且与吃了有红色霉状物的大麦、 小麦等谷物有关[11|。
系统发育生物学“种”的界限,且具有明显的地理分
布叫。在此基础上划分出9个独立的进化型“种” (表1)。
表l禾谷镰刀菌族的9个进化型种及其分布
病原物的鉴定是病害防治的基础,如品种抗性鉴 定需要正确的菌种,不同病原物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 不同,选择药剂需要明确病原菌种。由于麦类赤霉病 可以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因而鉴定镰刀菌种是一个基 础工作。镰刀菌的形态学分类需要很强的分类学知 识和技能,而且费时费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
枉扬镊力2009,35(3):卜6
P缸耐P阳£盯£i鲫
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
喻大昭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430064) 摘要 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
种及分子鉴定、瘸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 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麦类作物; 中图分类号: 赤霉病 文献标识码:
醇(DON)、镰刀菌烯醇(NIV)、用Tr毋基因设计出 检测3一乙酰一脱氧镰刀菌烯醇(3一ADON)和15一乙酰
检测成为可能。现已用n缮、n巧和而6基因设
计出A型毒素和B型毒素的PCR检测专化性引
脱氧镰刀菌烯醇(15一ADON)的专化性引物,部分引
物见表3[13—1 8』。
物,用肼7和Trij3基因设计出检测脱氧镰刀菌烯
心仇)是我国麦类赤霉病的主要致病种。 然而,近年来国外学者就全球收集的禾谷镰刀 菌进行了包括交配型位点在内的11个核基因(总长 度为7.1 kb)的DNA区段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 原来生物学分类上划为一个独立的生物学“种”的禾
1麦类赤霉病致病菌原与镰刀菌种的分子
鉴定
很多镰刀菌(F”s口订跏spp.)都是麦类赤霉病
所有采样省市都有分布,禾谷镰刀菌和南半球镰刀
菌只在四川、重庆和湖北的大麦种植区采到,F.
户rDf玎舢z跏只在湖北大麦种植区采到[21。2008
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对四川、重庆、 湖北、安徽、江苏和河南6省市小麦赤霉病病穗进行
了大量采样,经单孢分离获得434个菌株。菌种 PCR鉴定结果表明,亚细亚镰刀菌在河南没有采
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长江上中游以镰刀菌 烯醇(NIV)为主,下游麦区以脱氧镰刀菌烯醇 (DON)为主[2]。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亚细亚镰刀菌 中产生脱氧镰刀菌烯醇(DON)的菌种以3一乙酰脱 氧镰刀菌烯醇(3一AcDON)化学型为主,而禾谷镰刀 菌中产生的脱氧镰刀菌烯醇则以15一乙酰脱氧镰刀 菌烯醇(5一AcDON)为主(喻大昭等,未发表)。
选了F.加伽的特征P(、R产物,对其进行克隆并测序 获得了能鉴定该镰刀菌种的种专化性引物。杨立军 等在研究大麦赤霉病菌原时用禾谷镰刀菌族中氨基 连接酶2基因(ammonia ligase
2
gene口阳S2)和翻译
延长la基因(t姗slation
11下1a)在种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姗s)设计出了禾
谷镰刀菌族(F.窖磁砌脚,.柳z clad)中的F.打埘谢i0,z一
收稿日期:2009一05一05 基金项目:
谷镰刀菌(F.gmmine口九锨)并非一个种,而是一个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15)}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锄8A05)
万方数据
・2・
妞绚绦靠
2009
进化族群(F.gr口优i咒P口,.聊2 clad),它存在着清晰的
・
5・
于多菌灵的长期使用,赤霉病的病原菌对其抗药性 逐渐上升。作者对2008年采自四川、湖北、河南、安 徽和江苏的286个小麦赤霉病单孢菌株进行抗多菌 灵测定,2个来自江苏的菌株EC50超过lO pg/mL,1 个菌株超过4.6 pg/rnL。90%的菌株Ec5。分布在 O.3~O.6 pg/mL。马中华监测了长江下游安徽、江 苏和浙江稻桩和小麦上的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 性,发现江苏和浙江有5%~10%的菌株出现抗药 性,而安徽样本中只有o.1%具有抗药性。对苯并咪 唑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其p一微管蛋白基因发生点突 变,从而导致和苯并咪唑结合的氨基酸序列改变。 马中华还根据这种点突变设计出抗药性菌株的 PCR分子检测引物(未发表,私人通信)。作者用其
monisins)、链珠镰刀菌素(monilifomin)、镰刀菌
素(fusaurin)和单端孢霉烯(trichothecene)等毒素 类型。玉米赤霉烯酮是非类固醇类毒素,它能导 致类似雌性激素引起的症状,如乳腺增大、流产
F
脱氧镰刀菌烯醇(Ⅸ)N)的菌株中投有功能的基因
图l在F.spo阳t陬d西诳es中单端孢霉
(F.口s缸£if彻z),45个为禾谷镰刀菌(F.gm优i规阳一
r£伽),27个为南半球镰刀菌(F.艘ridiD觚比),7个
为F.户rozi^r口£绷仉,68个属于禾谷镰刀菌家族菌, 但不能鉴定到种,41个菌株既不属于禾谷镰刀菌家 族又不属于所用引物能鉴定的种。亚细亚镰刀菌在
结果表明两个年度大麦赤霉毒素和小麦赤霉毒素都
计出了能鉴定16个镰刀菌种的专化性引物,其中有 的能鉴定到变种[2—10](表2)。
elongation 1a factor gene
展,基于P(、R的镰刀菌分子鉴定技术近年来也快速
发展。镰刀菌种的专化性PCR引物一般都是从n
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或者从种专化性的DNA区设
口如和F.ns缸如£舰的种专化性引物[2|。目前已经设
可以产生不同的毒素,如黄色镰刀菌(F.c“‰一
九‘m)、木贼镰刀菌(F.叼M矗sP“)和禾谷镰刀菌 (F.gmmi竹∞似m)都能既产生单端孢霉烯,又产 生玉米赤霉烯酮。不同镰刀菌种也可产生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