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分析一、命题背景2016年1月4日,福建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福建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督[2016]1号)规定:“每年9月份,对按县总量25%左右的比例抽取样本县,每县抽取12所小学,进行四年级(因时间安排9月份,实际为五年级)学生、校长、老师的监测,监测学科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为了做好四年级语文监测工作,2015年12月,福建省普教室组织了全省各地市(县)部分教研员到福州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发”的专题研修。

研修会上,省语文教研员黄国才老师作了“指向核心素养,促进阅读思考的四年级语文测试框架和命题指南”的专题讲座。

(具体内容见附件一)。

本次四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命题,以黄国才老师的讲座要求为指导,对期末试卷时作了较大的调整。

一是板块权重有所变化。

与以往试卷相比,阅读板块增加了10分左右。

各板块权重如下:“积累运用占25%,阅读占39%,习作占35%,卷面占1%”。

二是题型有所改变。

“积累运用”除“看拼音写字”和“按课文内容填空”外,都是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

三是试题书写量有所减少。

增加了学生的思考与阅读,努力使“不爱读书不好思考的孩子变得爱读书爱思考”,实现“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促进阅读思考,为考能考,考出所考,考教一致”的监测目标。

二、测试抽样调查情况这次考试结束后,我们请城区与农村各两所学校的四位四年级语文科任老师作了一些简单的调查,重点统计选择题和阅读题(一)(二)两大题的监测结果数据。

从数据来看,城区两所学校较为理想,农村小学有较大差距。

相关数据如下:根据调查问卷信息,分析样卷时,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检索信息能力略好,但对语言的理解、评价与鉴赏水平相对较弱。

这份试卷阅读与习作权重较大,而积累运用部分内容权得较小,老师在复习时偏重于字词练习,大量做题,偏离了语文阅读能力测试方向,学生的阅读速度、准确性与个性阅读表达等较为差强人意。

第二,学生应试能力有待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审题能力弱,不认真读题,如阅读题(一)中第1题判断,主要考查学生检索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农村小学一个班级答题正确率只有5%,另一班级为15%;2.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认真静心思考的习惯,没有深入阅读思考便匆忙作答,如阅读题(二)理解文中两个“担子”在文中的不同意思,城区小学两个班级学生答题正确率也只有%和%;“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道问答题难度不大,但许多学生答不到要点。

第三,学生阅读速度慢,不能快速浏览,迅速捕捉重要信息。

这次试卷阅读量相对以前较多,学生读题慢,思考时间自然变少了。

第四,学生平时阅读面窄,多读些作文范文、儿童文学、动漫字画等,对一些语言严谨的文章涉及少,读起来吃力。

这次测试阅读题(一)内容虽与课文《长城》内容相关,但它的语言表达较为严谨,学生阅读兴趣可能不大,不利于学生阅读作答。

三、教学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现行的语文笔试,相对于其他评价方式而言,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

《福建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方案》要求语文学科重点监测内容是“语文基础、文本阅读、书面表达、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所以,我们在编制语文试卷时力求给老师们一个良好的导向,实现“教、学、评”为一体,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业水平发展。

为此,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如下几点:(一)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更新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转变老师的角色,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

“班班通”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自己总有不同的办法识记生字,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发现、探究、研讨、交流等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唯书”,只教教科书的一点知识,能够从教教材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或是引导学生拓展开去,学习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知识并加以实践运用,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建构。

(二)落实“先学后教”,培养自学能力“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组织教学,抓住课文学习的重难点,扩大知识量,进行阅读拓展、想象练笔,给他们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去讨论、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在大量的学习材料(教师给的,同学给的,书本写的等)上筛选自己需要的进行知识内部的整合,从而达到“不教而教”。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导拨语言的精妙处,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归纳运用学法,学生自然会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感悟写法,把所学得的语言进行内部的系统化。

小组学习活动是“先学后教”倡导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在小组内交流沟通,在全班展示的平台上汇报学习成果,使学生不仅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还培养了自身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绩效。

(三)转变教学方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往的测试多注重学生的记忆重现,脱离语境的语言文字训练,如组词、写词、仿写句子等,或以简单的背诵课文片断、诗词等,老师教学时多以串讲为主,课后让学生背诵课文或是设计一些字词练习即可,尤其是期末复习时,许多老师让学生大量做题,学生学业负担重却收效甚微。

我们再次重温“测试命题内容的有关定义”(见《新教师》2013年第2期,陈建志)。

文中阐述如下:语文期终测试命题的内容是由语文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内容、本学期学习内容及测试目的所决定,综合考察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框架,从“积累”、“阅读”、“习作(写话)”三方面来架构测试内容。

1. “积累”部分?这里所提到的“积累”不是机械、单一地重复识记语文知识,而是提倡学生在语文实践(语言文字运用)中获得的相关知识、经验及其运用能力等。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是多方面的,包括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内涵的积淀,还包括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层面积攒。

从纸笔测试架构“积累”的命题内容主要有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着重考查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的掌握、运用及书写技能;考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或运用常用词语、成语;考查课文优美句段及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的识记、理解、运用等。

2.“阅读”部分“阅读”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在三种不同情境下的的四个基本阅读能力。

三种情境:为了获取文学体验的阅读;为了获取信息的阅读;为了完成任务的阅读。

四个能力:提取信息——从文本中获取多元信息的能力;整体感知——形成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形成解释——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能力;做出评价或解决问题——对文本内容或形式做出合理评价,或利用文本相关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小学语文教学方向,达成“能力为核心、学法是重点、实践是桥梁”的阅读教学目标,摒弃“老师串讲课文,学生光听不说光读不写”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基本的字词学习任务交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基础上再落实辅导过关,把大量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在不同情境里完成阅读“四种能力”的考查,让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品析感悟、练习仿写等语言实践活动来提高语文能力。

老师应弱化自己“讲”的地位,只在适当的时机引导,而不作过多的讲解。

(四)重视多读多写,培养语用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评鉴、运用,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往往在各种场合占优势。

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与实践运用,原因就在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老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感悟,才能逐步加深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种修辞的妙处,才能真正感受文章的美感,才能识透语境,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

老师还要注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典范语言”,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多读多背文中的精妙语言,并加以仿写。

鲁迅先生在《给黎颜民的一封信》中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主动积累的意识,积极开展阅读活动,推荐阅读书目,评选“每周阅读之星”,养成“采蜜”的好习惯,利用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词语分类,修辞手法,精美句段等等,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训练重点,让他们从中选择一两个新积累的词各写一句话,或者用上几个词写一段话。

在作文或课堂练笔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今后,我们将根据上级要求,把握语文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方向,不断改进编写试卷工作,提高编写水平,考出学生语文学业水平。

同时,也希望各校紧扣语文教学质量评价新理念,改进并落实到语文教学中,确实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附一:省普教室语文教研员黄国才老师讲座稿?指向核心素养? 促进阅读思考的福建省四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框架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黄国才我们对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和PIRLS以及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各省抽样测试工具进行研究,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完成四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工具基本框架的研制。

四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工具包括语文基础、阅读和习作三大模块。

一、语文基础测试框架语文基础包括语言基础和常识基础两个部分。

语言基础包括字、词、句等基本知识的记忆和情境运用;常识基础包括古诗文(名言警句)的记忆和情境运用。

其命题的基本原则是,考出必要的记忆和基本的情境运用能力,同时进行审美和价值观教育,但无须大量做题。

语文基础模块占25%左右。

(一)语文基础测试双向细目表(二)内涵说明(三)题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