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角岩相 沸石相 绿 片 岩 相 角 闪 岩 相 麻 粒 岩 相
蓝 片 岩 相
榴辉岩相
例如,高岭石在大于350℃左右 的温度时可转变为叶腊石;此时静 岩压力低于300MPa易形成红柱石, 如高于 300 MPa则形成兰晶石;当 温度在500~660℃之间则变成十字 石及石英;温度高于660℃则变成石 榴子石与矽线石。
角岩相 沸石相 绿 片 岩 相 角 闪 岩 相 麻 粒 岩 相
蓝 片 岩 相
榴辉岩相
从岩石的结构、构造上来看,泥质岩 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变质岩种类变化最 明显,可以由变质最浅的板岩、依次变为 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直到麻粒岩; 中酸性的岩浆岩可变成片麻岩和麻粒 岩; 偏基性的岩浆岩可变质为片岩和角闪 片岩等。 石灰岩或石英砂岩,变质后的变化序 列不明显,一般都变成大理岩或石英岩。
1、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 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的主要变质因素是温度 及化学活动性流体,压力居比较次要的地 位。接触变质作用的温度较高,一般为300 ~800℃,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深度不大,通常 在10 km以内,为高温、低压的变质环境, 其地温梯度常达到6℃/100 m以上。
地壳深处的变质岩及岩浆岩,经 构造运动的抬升与表层地质作用的风 化与剥蚀又可上升并出露于地表,进 入形成沉积岩的阶段。 因此,三大类岩石是可以不断相 互转化的。
下课了!
区域变质作用按压力可分为3种类型: 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中压区域变质作 用、高压区域变质作用
(1)低压区域变质作用
发生的深度较浅,一般小于15km;压力 较小,一般为200~400MPa;温度通常较高, 可高达600℃以上;局部或暂时性的地温梯度 很高,约25~60℃/km,通常属于高热流或地 热异常区。
断层带动力变质岩的剖面结构
3、区域变质作用
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 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 的一种变质作用。其范围可达数千至数 万平方公里以上,深度可达30 km以上。 区域变质作用的温度下限(最低)约 200~300℃,上限(最高)约700~800℃, 静压力随深度不同变化在几十到一千多 兆帕斯卡之间。 此外,还存在着较强的 定向压力作用。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类型示意图
1-动力变质作用;2-接触热变质作用;3-接触交 代变质作用;4-区域变质作用;5-混合岩化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 用、变质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等多种,其 中尤其以变质结晶作用最为普遍。 区域变质作用的发生常常和构造运 动有关。构造运动可以对岩石施加强大的 定向压力,使岩层弯曲、柔皱、破裂;也 可以使浅层岩石沉入或卷入地下深处,以 遭受地热增温和围压的作用。 构造运动还能导致岩浆的活动,从 而带来热量和化学物质;或者导致深部热 液的向上运移。
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
1、重结晶作用
是指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 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 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在这 一过程中并未形成新矿物。 例如,石灰岩
隐晶
大理岩
显晶
2、变质结晶作用
是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 范围内,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挥发分除外), 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 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 由于这种变化过程多数情况下 涉及岩石中各种组分的重新组合, 并以化学反应的方式完成,故又称 重组合作用或变质反应。
3、交代作用
是指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 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的物质置换 或交换作用,其结果不仅形成新矿 物,而且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 改变。如:
KAlSi3O8 + Na+ → NaAlSi3O8 + K+ (钾长石) (带入) (钠长石) (带出)
二、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条件是极其 复杂多样的,一般根据变质作用发生 的地质背景和物理、化学条件,将变 质作用划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1、接触变质作用 2、动力变质作用 3、区域变质作用 4、混合岩化作用
2、动力变质作用
是指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 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 等的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构造运动使相 邻的两个岩石块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接 触带上,这种接触带被称为断裂带或断层带 ,所以,动力变质作用又被称为断裂(或断 层)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动力变质 岩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呈线性或带状分布, 动力变质岩也称为断层岩,如碎裂岩和糜 棱岩。 动力变质带的宽度可从几厘米到几公 里,大型的甚至可达几十公里;动力变质 带的长度一般几公里到几百公里,大型的 长达1 000 km以上。 动力变质带的规模往往与其发育的历 史长短及两侧岩块的相对运动强度、断层 规模等有紧密关系。
动压力 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由于 动压力只作用于一定的方向上,因而使 岩石在不同方向上产生了压力差。
它可以引起矿物的压溶作用,导致 原岩发生矿物的重新分异与聚集,造成 矿物定向排列;
也可以使原岩破碎或产生变形,从 而改造了原岩的结构与构造。
化学活动性流体
是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于岩石 空隙中的一种具有很大的挥发性和活动 性的流体。 这种流体以H2O及CO2为主,并包含有 多种其它易挥发物质及其溶解的矿物成 分。在地下温度、压力较高的条件下, 该流体常呈不稳定的气-液混合状态存 在,因而具有较强的物理化学活动性, 在变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变质作用的因素与方式
引பைடு நூலகம்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是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 流体。
温 度
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主导因素。 它可以提供变质作用所需要的能 量,促使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结晶作 用得以进行; 同时温度增高还可使矿物的溶解 度加大,增强了流体的渗透性、扩散 性及化学活动性,促进了变质作用的 过程。
流体的作用
化学活动性流体可以促使矿物组分 的溶解和迁移,
引起原岩物质成分的变化;即流体 本身也积极参与了变质作用的各种化学 反应。
此外,流体的存在还会大大降低岩 石的重熔温度,使变质作用的高温界限 变低。
化学活动性流体来源: 岩石空隙中原存的孔隙水; 变质过程中从矿物结构中析出 的H2O及CO2等挥发性物质; 从岩浆中分离出的挥发性组分; 从地下深处分异上升的深部热 液等。
变质晕
接触变质作用围绕岩体周围发生,且 离侵入体越近变质作用越强,远离侵入体 则减弱直至完全没有变质现象,因而形成 一个以岩体为中心、变质程度向外减弱的 环带状接触变质带,称为变质晕。 变质晕的宽度一般为几米至1-2km, 这种变化主要受侵入体的规模、产状、成 分、温度以及围岩的性质等因素控制。
接触变质变质作用的类型
混合岩的条带状构造(左)和肠状构造(右)
第三节 地壳中三大类 岩石的演变
出露地表的岩浆岩、变质岩及沉 积岩,在地表营力作用下,经表层地 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及 成岩作用)可以重新形成沉积岩。
地壳表层形成的沉积岩经构造运 动的作用可卷入或埋藏到地下深处, 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当受到高温 作用以至熔融时,可转变成岩浆岩。
第二节
变质作用
一、变质作用的因素与方式 二、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岩石圈三大岩类的演变
变质作用的概念
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 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 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 、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 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 变质岩。
注意!
变质作用的温度低限150~200℃, 高限大致为700~900℃。 一旦温度高到使原岩熔融,那么就 进入到岩浆作用的范畴。因此,变质作 用基本上在固态下进行。 如果温度小于150~200℃,就处于 成岩作用的范围。
(2)中压区域变质作用
发生的深度较大,一般大于10km; 压力也较大,一般300~800MPa;区域地 温梯度中等,一般16~25℃/km,平均 20℃/km;温度随深度不同而不同,一般 为300~600℃。
(3)高压区域变质作用
发生的深度大,一般大于10 km; 压力大,一般300~1000MPa, 甚至 可更高, 并且伴有强的构造动压力 作用;温度较低, 一般只有200~ 400℃;局部或暂时性的地温梯度很 低,一般7~16℃/km,平均只有 10℃/km左右。
4、混合岩化作用
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 种超深变质作用。其主要特征:原岩 局部或部分重熔的熔体物质与尚未重 熔的固态物质发生互相交插与混合, 通常是区域变质作用在地热流增 高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混合岩 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称混合岩。
混合岩化作用发生的深度较大, 其温度通常很高,一般达600℃以上; 压力一般中等;化学活动性流体或热 液十分普遍,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引起原岩中的一些组分熔点降低, 导致交代作用等。混合岩一般由基 体和脉体两部分组成。
导致岩石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有: ①岩浆的侵入作用使其围岩温度 升高; ②当地壳浅部的岩石进入更深部 时,由于地热增温使原岩的温度升高; ③由深部热流上升所带来的热量 使岩石的温度升高; ④岩石遭受机械挤压或破裂错动 时由机械能转化的热量使岩石的温度 升高,这种热量一般较小或较局限。
压 力
可分为静压力和动压力。 静压力(围压):是由上覆岩石的 重量引起的压力。 它具有均向性,促使矿物内部结构 改变,形成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按引起接触变质的主导因素及变质作 用方式的不同,接触变质作用可分为两种 :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
引起接触变质的主导因素是岩浆侵入 造成的温度升高,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为 重结晶作用和变质结晶作用,变质作用前 后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无显著改变。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引起变质的因素除温度以外, 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所产生 的交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 过程中原岩有物质成分的带入和带 出,因而变质前后原岩总体化学成 分有显著变化,同时伴有大量新矿 物产生。可形成矽卡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