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简答题

整理简答题

1.地球动力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答: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崩塌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简述河流侧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形。

答:河水以其动能及其挟带的砂石冲刷并磨损河床底部及谷坡,使谷坡后退,谷底加宽,河床左右迁移形成河曲。

这种使谷底加宽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

侧蚀作用地形主要有河曲、蛇曲等。

3.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及其对河流地质作用的控制作用。

答:当河流入湖和入海时,河水和湖水面或海水面之间高差为零,河水的下蚀作用停止,这一平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

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的升降对河流的侵蚀作用有重要影响:侵蚀基准面下降增大了中下游河流段的坡降,可以导致下蚀作用增强;侵蚀基准面上升会造成下游甚至中游河段雍水,其机械下蚀作用消失,上游的侵蚀作用也会减弱。

4. 简述重力水的主要特征。

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存在的局部水体。

潜水地下第一层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在两层隔水层间含水层内的重力水常具有一定的压力,称承压水。

泉水当含水层被河流切割或因构造作用,使地下水溢出地表时,便形成了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排泄的重要形式。

5.简述地下水的主要性质。

答:地球上的水存在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圈中的各种状态的水体。

地下水也有气态、液态和固体形式,以液态为主。

地下水主要性质包括了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地下水的物理性质6.简述风积物的特点1)全为碎屑物,主要是砂、粉砂以及少量粘土级的碎屑物,粒度在2mm以下,颜色多样,2)极好的分选性。

是陆相沉积物中分选性最好的,这是由风搬运的高度选择性所决定的。

3)极高的磨圆度。

由于气流中沙粒的碰撞几率较大,很细的粉砂也具有较高的圆度,砂粒常被磨成毛玻璃球状。

4)碎屑中矿物成分主要以石英、长石等为主,还可以见到一定数量的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5)常见有规模极大的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其形成与风积物移动形式有关。

7. 简述黄土的形成原因。

答:风成黄土是另外一种风积地貌,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由风携带者悬移物吹响远方,随着风力的减弱而沉降下来,形成黄土。

风成黄土为棕黄色的疏松土状矿物和不稳定矿物,与下伏基岩无关。

当风成黄土形成后,往往遭受其他地质作用,从而发生再剥蚀-搬运-再沉积,形成次生黄土。

8.简述滑坡的主要识别标志1)滑坡的前缘呈舌状伸展,并涌起成鼓丘;后缘可以形成滑坡凹陷并具有滑坡裂隙;2)滑坡体的岩土因扰动而破碎,其上的树木可形成东倒西歪的“醉汉9. 什么是泥石流?其特点是什么?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答:岩石块、泥土和水混杂在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流动的过程,成为泥石流。

特点是: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常发生在降雨或是融雪季节。

其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是:1)要有大量固体物质供给。

2)要有较陡峭的沟谷地形。

3)短时间内有足够的水量供给。

10.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有哪些特点。

1)沉积岩中大量生成粘土矿物、沉积的铁锰矿物、白云石、方解石、玉髓和盐类矿物等,表明它们是在风化-沉积作用中新生的自生矿物。

2)沉积岩中缺乏一些岩浆岩的重要造岩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3)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等较多。

4)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11.简述确定不整合接触的主要标志及其形成时代。

1)沉积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之间往往有一个较平整或起伏不平的古侵蚀面。

2)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根据化石和区域地层对比,确定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某些层位的缺失而又不是断层造成的,3)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褶皱型式和强弱以及断裂构造发育情况的不同。

12.如何确定断层形成的时代?1)断层切错了地层或岩体,断层的形成时代应在切错的最新地层或岩体之后,在覆盖断层的最老地层或岩体之前2)如有不整合面覆盖断层,则断层的形成于不整合面之上的最老地层之前 3)如果断层被岩脉或矿脉充填,断层必然形成于它们之前;4)断层与被其切错的褶皱有成因上联系,它们的时代多属于同一期构造运动阶段;5)同沉积断层的活动与被切割的地层时代同时13.简述环境地质系统的反馈作用机制。

环境地质系统受到人为地质作用后,能够对之作出相应的反应,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人为地质作用引起多自然地质作用过程。

后者的规模与人为作用的规模往往显著地不成比例。

这种机制称作环境地质系统的反馈作用机制。

14.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垫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其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物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

15. 简述剪节理的特征。

常具紧闭的裂口,延伸较远、较深;节理面平直而光滑,沿节理面可有轻微位移,有时可见擦痕、镜面等,能切断、错开砾石、结核;常成组、成群密集出现,形成两组交叉节理.16. 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何在?(1)理论方面:地质学理论研究目的就是要认识地球和地球发展的历史。

它一方面满足人类认识自然,另一方面也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前提与基础。

(2)时间方面:地质学研究的实践目的,就是在正确认识地球的基础上,指导人类寻找并合理开发利用矿产、地下水、油气等资源与能源,查明与防治地质灾害,为改善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服务。

17. “将今论古”有其合理性,“以古论今”是否同样可行?“将今论古”是从眼前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入手,总结其规律,再去推论地质历史上同类事物的发展和结局。

既然这样的理论成立且有其合理性,则从其相反角度考虑即“将古论今”也是可行的。

实际上,古与今是一种辨证关系,以今可以证古,将古亦可论今,不可把他们对立起来。

18.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1)宇宙地质依据宇宙物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宇宙天体物质成分可作为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的参考2)地质学依据岩浆岩来自地下较深的部位,研究其物质成分和形成的温压条件可帮助人类认识地下的物质状态及环境。

(3)地球物理依据主要是通过地震波速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变化。

当地震发生后,通过地球表层不同位置的地震台站来接收不同性质的地震波。

经过计算后,可以得出地下不同深度的波速,再分析相关的物质状态。

19.矿物的概念是什么,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什么?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如石英的晶体排列是硅离子的四个角顶各连着一个氧离子形成四面体,这些四面体彼此以角顶相连在三维空间形成架状结构。

非晶体是不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20.什么叫做类质同像,与同质多像的区别是什么?矿物结晶时,晶体中的某些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以各种比例相互置换或取代,而晶体结构类型和化学键性基本不变的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同质多像则是指相同的化学成分所形成的矿物,由于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排列不同而形成不同矿物的现象21.如何用肉眼鉴别方解石、斜长石和石英三种矿物?方解石为无色或者白色,集合体呈粒状或者块状,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菱面体三组解理,硬度较小,为3。

斜长石呈板状、板柱状晶体,多为白色、浅灰色,常为不规则的粒状,玻璃光泽,平行柱面两组完全解理,硬度6~6.5。

石英常呈白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透明,断口具贝壳状,硬度较大,为7。

22.矿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些大类?首先根据化学成分特征分出大类和类;同类矿物再根据晶体结构划分族;族以下分矿物种。

同种矿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矿物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含氧盐(硅酸盐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等)以及卤化物。

23.列出岩浆岩的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并说明什么是暗色矿物,什么是浅色矿物。

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其中暗色矿物为黑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浅色矿物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

24.什么是整合侵入体?整合侵入体有哪些类型?整合侵入体是岩浆上升到一定部位后,以其机械力沿层理、片理或不整合面贯入,侵入接触面基本平行这些面理。

按形态有:岩盆,岩床,岩鞍。

25.简述岩浆岩分类方案及各代表性岩石类型。

根据SiO2含量,将岩浆岩分为酸性岩浆(SiO2>66%)、中性岩浆(SiO2:66%-53%)、基性岩浆(SiO2:53%-45%)和超基性岩浆(SiO2<45%)1)超基性岩类:橄榄岩;浅成岩:金伯利岩;喷出岩:苦橄岩、科马提岩。

2)基性岩类:辉长岩;浅成岩:辉绿岩;喷出岩:玄武岩。

3)中性岩类:闪长岩;浅成岩:闪长玢岩;喷出岩:安山岩。

4)酸性岩类:花岗岩;浅成岩:花岗斑岩;喷出岩:流纹岩。

26.简述河流下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形。

答:湍急的河水以其动能冲刷谷底岩石或河水挟带的砂石磨损和撞击谷底岩石,使河床加深的作用称下蚀作用。

下蚀作用地形主要有瀑布、向源侵蚀、河流袭夺。

27.试述沉积物是如何转变为沉积岩的。

1)压实作用:是指疏松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空隙度降低,体积缩小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2)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一起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

3)重结晶作用:是指深埋于地下的沉积物,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影响下,其颗粒成分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体变成粗粒晶体,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28.简述变质岩概念及其类型。

答: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变质岩可以划分为接触热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

29. 简述变质作用的方式。

答:变质作用是指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早先形成的各种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基本上在固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而变成一种新岩石的过程。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重结晶作用、变质反应或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和变形与破裂作用等几种。

30.比较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一般出现在大断裂带上或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带,由强大的侧向挤压力和剪切应力引起,主要的变质方式为变形与碎裂。

气-液变质作用是由具有较强化学活性的气体和液体对原岩进行交代作用而因起的。

从岩浆活动中析出的气-水热液对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进行的以交代作用为主的变质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