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发展战略)世纪我国产业发展与政策选择

2020年(发展战略)世纪我国产业发展与政策选择

(发展战略)世纪我国产业发展和政策选择21世纪我国产业发展和政策选择[2002-03-02]摘要:21世纪初我国产业发展已进入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

经济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对此,应确定未来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方向,选择适宜的政策,以促进21世纪产业发展。

壹、21世纪初的产业发展趋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少到多的转变。

从“十五”开始我国将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从低到高的转变,于整体素质和效率方面,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壹)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特点1.产业发展己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

我国产业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除少数行业外,已主要不是于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的差距,而是于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结构、单位产品物质消耗、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

今后我国产业发展的任务已不再是追求数量扩张,而是要于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效率上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增长质量为主。

2.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目前我国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超出了市场需求而出现相对过剩,这是导致我国加工工业过度竞争,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且造成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

造成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2l世纪初我国将全面迈进小康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商品数量的满足,更要求质量档次的提高,花色品种的增加,服务水平的上升。

所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使之和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是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3.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目前我国产业运行实际来见,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失调的情况已不明显,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基本消除。

当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上的矛盾。

表当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产业的比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落后。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壹方面必须加大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力度,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另壹方面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

于21世纪初,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将进入以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的新阶段。

4.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

随着外资企业纷纷涌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不仅存于于国际市场,也存于于国内市场;不仅是商品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技术、质量和效率的竞争。

我国参和国际分工的传统比较优势正于弱化,而新兴产业领域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我国产业的素质,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提高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维护我国民族产业发展的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

(二)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影响1.市场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不断推进经济的市场化,是今后很长壹段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壹个重要趋势。

市场化趋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市场将成为决定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主导性力量。

但对于存于市场失效的产业如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仍要依靠政府予以扶持或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

对完全靠市场难以迅速成长的战略性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政府应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及利益诱导机制,促进其高速超常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

2.城市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于我国20年来工业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发展却壹直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造成了人口结构和资源占用结构的不合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大大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是各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于21世纪,我们要以产业素质提升为主,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现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从二元经济走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派生的非农产业群,由农村逐步转移到城市,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将是我国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全球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资源配置国际化,跨国XX公司的全球扩张和带来新的国际分工。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低,适应经济全球化能力差,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口素质低使知识经济发展受阻,将对我国未来适应经济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投资环境也需要进壹步改善。

这些方面若不进壹步改进,努力缩小差距,我国的民族产业将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

4.知识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知识化趋势主要表当下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资本,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上升,知识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

面对经济知识化趋势,如果我们不积极面对挑战,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会被进壹步拉大,我们的产业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关联知识产业,用现代化技术知识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尽快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就有可能极大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迅速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二、21世纪初的产业政策选择(壹)未来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方向21世纪初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能分割开来,应将结构升级作为结构调整不可缺少的“配套工程”,强调以结构升级带动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减少导致经济波动的结构性因素,培育多极增长点,改变目前以扩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增长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要有利于改善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而建立起关联的产业体系,延长产品加工链条,提高加工度,增强产业关联度。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即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只有通过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相互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家的作用主要表当下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包括体制和技改政策于内的外部环境上,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未来产业结构政策的方向是:1.使已确定的主导产业尽快成长为对21世纪前10乃至2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产业。

充分体现世界经济壹体化发展进程和比较优势原则,于积极参和国际市场分工和合作基础上,努力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用主导产业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新世纪初的主导产业群应是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建筑和房地产业、环保产业。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领域主要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核工业、海洋产业等。

我们要紧紧跟踪世界科技研究和发展前沿,于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领域,选择壹批具有相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如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环保技术、电动汽车技术、HDTV技术、基因技术等,集中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实当下重点产业领域中“跳跃式”发展。

3.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且为传统产业的调整和退出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

我国的传统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是,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市场条件的变化,必须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水平、质量。

对于将陆续进入衰退行列的夕阳产业,国家应及时制定援助政策,帮助其调整和退出。

当前要集中全力改造和提高钢铁、纺织、煤炭和轻工等几个重点工业,提高其技术水平、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了于产业政策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产业政策干预面应集中于“市场失效的领域”。

为了进壹步增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我国2l世纪初产业政策应集中于四个方面:壹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制订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的产业政策:二是于所有不具备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领域,制订充分体现公平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性产业的产业政策;三是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壹些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制订有利于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自主研究开发的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四是面对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针对农业和服务业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的现状,制定出既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又能适度保护我国产业安全,又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保护性产业政策。

(三)产业结构政策的制订和实施1.缩小产业结构政策的干预范围,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只需于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如针对衰退的传统产业调整退出,制订援助政策;针对高科技产业制订加速产业化的扶植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应面向有关产业的全部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作为产业结构政策实施的基础。

2.注意产业结构政策的科学性,发挥行业组织和大企业的作用。

采取多种科学预测手段且发挥行业协会和大企业于政策制订过程中的作用,使产业结构政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可由国家计委牵头由政府官员、企业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组成的产业结构政策审议会,负责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和拟定。

3.继续支持提供“公共产品”的基础产业。

国家除继续运用行之有效的设立专项基金、发行建设债券、财政支出等政策手段外,能够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既能够由政府组织负责投资、运营有关项目的财团法人,以经济方式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也能够吸引外资、私人、集体企业的资金共同组成股份制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XX公司。

4.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

沟通产学研之间联系,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发展风险投资,优先安排高技术企业上市,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造成壹支宏大的高技术人才队伍,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

进壹步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转移。

5.把产业结构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结合起来。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巨大,产业转移的空间较大。

因此,于制订产业结构政策时,要考虑某些传统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和农村的转移,国家于这方面的政策,主要是协助、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于自愿基础上,从经济利益出发进行合作,为产业转移创造壹些有利的政策环境。

6.把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

我国主导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产业结构的升级,均要求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