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进而议论抒发了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对于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选自王右丞集,据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的题注云:“王时为蜀牧。
”王侍郎是指王维之弟王缙,时为蜀州牧,裴迪从王缙去蜀,杜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故王维此文亦当作于此时,即上元元年的冬天。
天宝年间,唐玄宗沉溺于声色骄奢之中,“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
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奸臣,媚上欺下,制造冤狱,许多正直有为之士,都纷纷遭到排挤,甚至无辜被迫害致死。
朝廷被恐怖气氛笼罩着。
李林甫死后,又有奸相杨国忠专权,朝政仍是腐败不堪。
王维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后又购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
不敢与之决裂,便采取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
他先是隐居终南山,裴迪亦曾与之同隐居。
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
天宝后,裴迪从政蜀州,王维仍在辋川别墅,便写了这封信,邀裴迪再来山乡,共赏自然风光。
信中极写山中的静美境界,如画景物,并追忆彼此的昔游之乐,抒发了隐者的清高恬淡情趣。
文章清新可爱,与他的自然风景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读之令人神往。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
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