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例1]
蓝色书屋新进8包故事书;每包20套;每套50元。
(根据问题连一连)
[思路点拨]在解答这一题时;一定要搞清楚每一个问题跟哪些条件是相关的。
因为只有条件和问题时相关联的;才能解答出来。
[指点迷津]做这种连线的题目时;一般的做法是:(1)理解题目;把条件按顺序标上序号。
比如在这里共有3个条件;分别是:① 8包故事书② 每包书有20套③ 每套书50元;(2)看问题;找相关的条件;排除无关的条件。
比如:“一共有多少套?”这个问题就与条件①②有关;而跟条件“③每套的钱”无关;所以连线选择“20×8”。
所以正确的解答如下:
[错例2]
小芳家去年上半年缴纳电费360元;下半年平均每月缴纳电费70元。
小芳家去年一共缴纳电费多少钱?上半年比下半年平均每月少缴纳电费多少元?
[思路点拨]这一类型的题目在小学三年级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解答方法不难;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读题;标注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读懂题目后再作答。
[指点迷津]在这一题中;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第二问;一定要看清楚题目要求的是“上半年比下半年平均每月少缴纳的钱”而不是“上半年比下半年少缴纳的钱”。
所以正确解答:360÷6=60(元)70-60=10(元)。
[错例3]
商店有三种钢笔;价格分别是8元、15元、24元;有两种笔记本;价格分别是6元、9元。
小亮带100元去商店购买钢笔和笔记本。
(1)买1支钢笔和3本笔记本;最多要用多少元?最少呢?
(2)买1支钢笔和1本笔记本;最多找回多少元?最少呢?
[思路点拨]在这一题中;有几个关键的词语:最多(少)要用、最多(少)找回;一定要搞清楚“要用”是指的买东西花掉钱;而“找回”是指买东西剩下的钱。
搞清这一点后;再去判断“最多(少)要用”是指买价钱最高(低)的物品花的钱;“最多(少)找回”是指买价钱最低(高)的物品后剩下的钱。
[指点迷津]现在我们来看问题“(1)买1支钢笔和3本笔记本;最多要用多少元?最少呢?”最多要用多少钱;就是去买价格最高的物品;也就是1支24元的钢笔和3个9元的笔记本;列式为:24+3×9=51(元)。
类似的可以解决最少用的钱。
问题“(2)买1支钢笔和1本笔记本;最多找回多少元?最少呢?”中;要求最多找回的钱;那么就要花去最少的钱;所以购买的是价格最低的钢笔和笔记本;列式为:8+6=14(元)100-14=86(元)。
类似的可以解决最少找回的钱。
[错例4]
淘淘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笑猫日记》;共146页;看了4天后还剩62页;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如果只能借阅6天;从第5天起;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错因分析】
问题二中的“从第5天起”;学生往往理解为“接下来5天”;就会用还剩的页数除以5。
【思路点拨】
理解题意;分析好数量关系是关键。
“如果只能借阅6天;从第5天起;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的意思就是“还要看2天;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就要去找两个条件“还剩的页数”和“还要看的天数”。
正解解答为:6-4=2(天) 62÷2=31(页)
[错例5]
下面的算式中;得数与110-36-24相等的是()
A.110-36+24
B.110-(36-24)
C. 110-(36+24)
【错因分析】
学生看到选项A的时候;一看后面36与24的和;就忽略了括号;或者看到选项B;一看加了括号;没注意括号里的减号没有变加号。
【思路点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学生对于减法的这一性质;虽然已经记在心里;但在运用的时候;就会忽视括号或符号的使用。
特别是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选项看清楚;看仔细;正确选项应该为C。
[错例6]
下面的算式中;得数与360÷6÷3相等的是()
A.360÷(6÷3)
B. 360÷(6×3)
C. 360÷6×3
【错因分析】
和易错题五是一样的问题;括号和符号的使用没有彻底弄明白。
【思路点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学生对于除法的这一性质;和减法的性质一样;在运用的时候;就会忽视括号或符号的使用。
一定要把选项看清楚;看仔细;正确选项应该为B。
[错例7]
50-50÷10
=0÷10
=0
【错因分析】
一看到50-50;马上想到结果是0;没有完整地看整道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路点拨】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根据规则来进行计算。
50-50÷10
=50-5
=45
[错例8]
小军和小华看一本同样的书;小军看了这本书的;小华看了这本书的。
他们谁没看完的部分多?
【错误解答】<小华没看完的部分多。
【“病因”分析】这里错在把看完的部分当作没看完的部分。
小军看了这本书的;
他没看完的部分就是这本书的1-=;小华看了这本书的;他没看完的部分
就是这本书的1-。
>;因此;小军没看完的部分多。
【正确解答】小军没看完的部分:1-=小华没看完的部分:1-
>
答:小军没看完的部分多。
[错例9]
把一根绳子对折三次后;沿折痕剪开;每段是原来绳长的。
【错误解答】
【“病因”分析】把绳子对折三次;沿折痕剪开后并不是将绳子平均分成3份;而是将
这根绳子平均分成了2×2×2=8(份)。
因此;每段是原来绳长的。
【正确解答】
[错例10]
小红看了一本书的;小明看了一本书的;他们都看了30页。
请问谁看的那本书的总页数多?
【错误解答】>小红看的那本书的总页数多。
【“病因”分析】本题比的是谁看的那本书的总页数多;而不是比较题中给出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如果把小红已看的部分看作1份;那么小红所看的这本书共有2份;小明已看的和小红已看的同样多;也看作1份;那么;小明所看的这本书共有3份。
因此;小明看的那本书的总页数多。
【正确解答】小明看的那本书的总页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