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知识讲座
——“行动研究”的概念、特点与实施
摘自《湖州市校长培训班学习资料》
一、行动研究的概念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起源于美国。
库尔特·勒温于1944年提出一条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
1946年,勒温还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论断。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
它是有别于教育理论研究者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构建型的教育科研活动。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感受、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
和一般教育科学研究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其一,研究主体是教师(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其主要表现在教师自己要:
1、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行动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
4、收集、研究反馈信息并调整行动;
5、评价结果;
6、应用研究成果。
另外,教师要置身于现实的开放的动态的教育情景中,能随时随地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解决新问题,能够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直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
其二,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它具有如下特点:
1、直接性。
问题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自己的直接经历和感受,研究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此,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必须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2、特殊性。
研究的问题或对象通常仅限于本校或本校的某个教学班。
3、微观性。
研究的对象多为教育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的问题。
问题的范围小,结构简单,相关因素不多。
但微观问题虽小,却小中见大。
4、实在性。
行动研究注重做,追求一点一滴的实在进步。
其三,研究的目标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质量和效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行动研究既然是一种研究,必然对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效果进行理性思考,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
其四,研究的策略是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行动边研究。
由于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行动过程中的问题。
研究者应依据行动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完善行动,在良性的变革之中达到问题的解决,使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程成为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成为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达到研究和行动的完美结合。
其五,研究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系统性表现为行动研究的开展有一般的操作程序。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往复的运作系统。
行动研究的计划应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因为,行动研究过程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往往不能简单地、集中地表现出计划与结果之间的必然的线性关系,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起初往往是局部的、表面的,如同盲人摸象。
所以要不断地观察和反思,要十分重视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
依据发展中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可以部分修改实施训划,也可以修改总体计划,甚至还可以更改研究课题。
其六,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兼容性。
行动研究没有独立于各种教育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测验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研究法等)之外的某种特殊的研究方法,而是在研究中,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过程的不同目的(如现状调查、收集实施行动后的有关资料,对实验结果的评价等)及研究者的能力,从已有的各种研究方法中灵活选择有关方法(如可以运用调查研究法、测验法收集资料,参照实验研究法进行教育实验,运用理论研究法对实验结果加以科学分析和理论概括等)。
三、行动研究的优点
1、信息反馈及时,利于适时调整行动计划。
2、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范围较小,周期短,容易收到实效,快出成果。
3、易于应用:教师参与研究,更能了解该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研究成果容易直接应用于教育工作中,推动教育改革。
四、行动研究的不足
1、行动研究的环境是开放的、动态的,许多无关变量较难控制,且资料处理方法比较简单,这些都会对研究产生不利影响。
2、教师教学负担重,学习教育、教学及心理学等理论深感不足。
3、在评价结果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主观意见时常占有较重的份量,以致形成主观认定研究结果符合假说,而实际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五、行动研究的实施
一般来说,行动研究实施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九项:
(一)发现问题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实际中存在的问
题。
怎样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
首先,要以积极探究的态度观察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包括教育教学中正在发生的现象与实施某项行动后的状态变化。
这种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
观念、知识和理论背景对一个人的观察来说,起着某种定向和筛选的作用。
其次,还须对现象进行思考,作初步的分析,想一想,它是什么问题。
(二)界定问题
要从所发现的问题中,选定研究的主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本质和范围,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采取适当的行动、有效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文献探讨
在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之后,还应从他人的研究中获得方法和理论方面的启示,用来指导行动研究。
(四)拟订计划
包括研究的题目、研究的背景、研究的问题、已有研究的陈述、研究假设、研究对象或范围、研究方法及步骤、经费预算、课题组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
(五)设立假说
假说是对某种行动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定理或结论,是行动的根据。
假说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能使课题更加明确,研究方法更加得当和资料收集更有针对性,从而避免行动研究的盲目性。
行动研究的假说应包含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一是行动结果的预测。
提出假说应注意三点,一是简单明了,二是可以验证,三是具操作性。
(六)收集资料
确定研究主题后,便开始深入及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及研究资料。
(七)实施行动
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行动。
要根据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执行是否正确”和“结果是否有效”,并根据所获得的事实资料修正原计划的缺点或失误,不断改进计划。
(八)评价效果
实施行动结束后,须用教育统计方法,将实验数据转为有意义的统计量数,以供解释结果和预测之用。
(九)撰写研究报告
六、行动研究的运用
1、要选好可研究的问题。
行动研究法不回答普遍性的问题和一般的理论问题。
它只研究此时此地甲方案是否比乙方案效果更好。
2、要将各种观念或名词解释清楚。
3、要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此时此地的需要,拟订周密可行的计划。
4、要系统地做好预定资料的收集和保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随机信息。
5、要详细而客观地分析及解释资料,不主观作出适用于其他情境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