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暨新材料工业园项目可行性报告芜湖瑞纳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筹)二O一二年七月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第二章、项目投资背景第三章、项目选址第四章、项目规划和建设方案第五章、环境保护、安全、节能方案第六章、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第七章、首期入园项目简介第八章、项目的总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九章、项目的投资经济评价第十章、项目发展目标第一章项目概述本项目是拟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荻港镇芜湖循环经济工业园内投资建设一个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暨新材料工业园,该工业园占地2000亩,其中生活配套占地50亩。
项目首期投资17亿元,总体投资60亿元。
该工业园重点引进废旧资源拆解、再生利用、再制造及新材料和装备制造项目,并成立循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新材料研究院,以保证工业园的持续创新能力。
工业园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工业总产值200亿,税超过50亿,安排就业超过1万人。
第二章项目投资背景第一节、建设背景一、宏观背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早已成为人类所关注的重要问题,20 世纪60 年代肯尼斯·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揭开了循环经济研究的序幕。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的激化,人们清晰地认识到必须从“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过渡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循环的循环经济。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容量不足,人与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
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 3 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排名第 53 位。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只占世界可开采资源量的12%、3%和 2%,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56%、15%和 10%。
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40%。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
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由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承受压力很大。
据测算,如果我国能源利用率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50 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 1 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 1000 万吨废弃物的排放,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并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基本国策,对循环经济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政策体系较为健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废旧汽车、家电以及其他废旧金属的循环回收利用、进一步深加工、再制造,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2009年1月实施的《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
2010年7 月国务院法制局公布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明确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立法目的之一;鼓励汽车再制造企业与回收拆解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促进回收拆解环节与再制造环节的有效衔接;为提高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率,规定回收拆解企业应当采取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的方式拆解报废机动车;规定拆解的汽车零配件可以交售给再制造企业。
于此同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在家电拆解方面形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循环经济,这一“廉价再生资源+廉价二手设备+廉价劳动力=廉价产品”的循环利用模式,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突出了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另外,国家发改委已将废旧金属的再生与利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独立产业,再生金属的综合利用将作为节能环保产业中的重要部分被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有色金属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拟定,规划制定了废旧重金属、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废旧电子电器、废旧高分子材料四个领域的产业路线图,对再生金属的产业发展加以引导和扶持。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在全国多个地区取得了成功。
(1)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于2002年开始建设,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项目有:卫生填埋场及配套设施、医疗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其他规划项目正在筹备建设中。
园区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通过统一规划,精心实施,建设具有技术先进的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能够满足朝阳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型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成为具备环保教育功能的青少年教育基地,成为环保达标、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园区。
(2)河北省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于2005年6月开始规划建设,2008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重点产业聚集区和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2009年荣膺“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
园区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区西北部,充分利用唐河两岸形成的沙荒地和废弃地,规划占地面积4300公顷,近期可用地1500公顷。
按照“一区多园”形式,依据主导产业,划分四个产业园,汽车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机械产业园。
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体打包、成片开发、板块招商,生态优先、集约经营的原则,整体推进园区规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建成面积400公顷。
二、资源约束瓶颈进一步加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快速上升,铁矿粉、电解铜、石油对国外依存度超过需求总量的60%,引发世界范围的原材料价格持续快速上升,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以铜产业为例。
铜工业是世界最重要的基础工业之一。
在我国现有的124个产业中,有113个部门使用铜产品,占91%。
铜的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铜在建筑业的消费比重将逐步提高。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铜消费总量50%左右为建筑用铜。
与上述铜消费大国不同,中国铜消费的最大领域为电力行业,占中国铜消费比例约为51%,其次是家电轻工行业,占中国铜消费比例约为18%。
从全球范围看,未来几年铜矿的供应仍然非常紧张,一方面铜矿品位下降,另一方面新发现的大型铜矿较少。
过去10年,世界铜矿平均品位从0.9%-1%下降到目前的0.8%以下;每年新发现的铜矿储量降低一半左右,从1500万-2000万吨急剧下降到目前的1000万吨以下。
而且,新发现的几座大型铜矿均需4-10年时间后才能投产。
铜市场供应短缺一直以来是支撑铜价上涨的根本力量。
铜市场供应短缺一度使铜加工费低位,但近来局势有所缓解。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后铜精炼加工费用大幅上升,上周TC/RC平均水平较日本地震前攀升33%-60%。
另一方面目前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表示,2011年全球铜市供应缺口为37.7万吨,全球铜供应面短缺的事实依然长期存在,对铜价仍形成长期支撑。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2009年铜消费量达到714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39%。
在旺盛的需求下,中国铜冶炼产能疯狂扩张,近5年国内铜冶炼新增产能年均100万吨左右。
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铜冶炼产能到达516万吨。
与疯狂扩张的冶炼产能相比,中国铜精矿资源严重紧缺。
2002-2009年,中国精铜产量从150万吨扩张到400万吨以上,铜精矿产量缺口增大达300万吨,使得中国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
目前,中国铜精矿自给率在23%左右。
当前,全球铜供需的不平衡使铜价持续在高位运行,对中国铜产业链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与铜供应紧张相对应的是,中国铜需求的急剧膨胀。
根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的数据,2000年中国铜需求量不到200万吨,2009年已达到700万吨,年均增长率15%。
由于中国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电力行业对铜的需求持续旺盛,全球铜供需不平衡导致的高铜价仍将继续威胁着中国的铜产业。
铜是可循环利用资源,在大力开发国内新的矿产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应对再生铜进行充分利用。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铜价的上涨,再生铜的利用逐年提高。
根据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的数据,2009年全球再生精炼铜产量291万吨,占精炼铜总量的15.8%。
在主要发达国家,再生铜产量的比重非常高,美国约占60%,日本约占45%,德国约占80%。
近几年来,中国再生铜行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国内每年回收的废铜70万吨左右。
但由于中国大规模使用铜的时间比较短,现阶段国内回收利用的废铜还无法满足中国铜行业的需求,除国内每年回收的70万吨废铜外,中国每年还需要进口130多万吨的废铜。
由于铜价的持续上涨,世界各国对再生铜资源日益重视,对废铜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使得中国废铜进口非常不稳定。
从2007年开始,中国取消了废铜的进口关税,对促进废铜进口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确保原材料供应为核心,加强回收利用废杂铜,完善产业链。
我国铜生产链条主要以“铜精矿◊铜冶炼粗铜◊铜电解◊铜加工”为主导,最后进入终端消费领域。
而就各个阶段的发展态势看,我国铜产业内部存在发展失衡的结构性矛盾,铜加工能力的扩张大于冶炼能力的扩张,而冶炼能力的扩张又大于铜精矿的供给,供需矛盾大,铜矿:精炼铜:铜材加工的供需比为 1:3.96:9.98,由此可以看出,铜矿及铜原材料资源已成为我国铜工业发展的约束源。
目前,原料铜自给率不足 30% ,另有 1/3来自废杂铜的回收利用,剩余的靠进口。
这种状况对我市铜产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
因此,要以产业的眼光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加强对废杂铜的回收利用(废杂铜已成为我市铜加工企业主要原材料)。
在具体形式上,要实现废杂铜回收利用的专业化、产业化和基地化(建立专门的园区),通过“三化”解决单个企业所不能或不能很好解决的技术、环保、资金、效益等一系列的问题,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
三、中国已进入汽车、家电、设备更新的高峰期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800万辆,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2亿辆,稳居世界第一;同期中国家电销售额持续增长,其中空调销售额增长20%,冰箱销售额增长18%,洗衣机销售额增长16%,平板电视销售额增长35%,家用电器多年的积累,远远超过了50亿台;中国制造业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已经进入大规模结构调整时期,一大批机器设备将淘汰。
随着汽车、家电销售量的不断增加,相当数量的汽车和家电进入了“老年期”,预计我国汽车报废量将达到1000万辆/年,家电报废量达到20000万台/年,设备报废将达到2000万吨。
庞大的报废汽车、家电、机器必须集中回收处理,一方面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缓解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保护环境,减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现代工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