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形势与政策

国际形势与政策

国际形势与政策之大国关系
摘要:最近,美国从返亚太,欧盟经济形势不明朗,日本参拜靖国神社,首相在终战日发言上拒绝道歉,叙利亚形势持续恶化,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伊拉克。

这一切都显示了当今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

关键词:中美;中欧;三国;合作;共赢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在上世纪苏联分裂之后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

另一方面,欧盟抱团取火,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组合经济体。

而中国也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第二。

因此中国如今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所以认识和处理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冲突与合作同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

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

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

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

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

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贸易差额技术输出等方面。

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

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

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

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

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

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

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

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

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

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同时,
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

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

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

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

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

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

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

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

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

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

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

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

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

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

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贸易战并不是出路,中美双方谁也打不起贸易战。

只有双方妥善处理好贸易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使意识形态,政治问题得到解决。

处理好一个地区发展大国与一个世界强国的关系,不但对两国有益,达到双羸;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一两天能全部解决的。

但只要本着接触,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则,就能把这些问题逐步理清,并逐步解决。

最近,欧盟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制裁,中欧关系的摩擦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目前,虽然中国和欧洲之间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建构了多层级、制度化政治合作关系,文化合作的领域也正在不断拓展。

但是摩擦还是时有发生。

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2012年欧盟仍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由于欧洲经济低迷,前9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5.6%,为2504.6亿美元,进口额1605.3亿美元,同比提高2.1%。

同期欧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继续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欧中贸易额与排在第一位的欧美贸易额相差460亿欧元。

投资方面,据商务部统计,前10个月,欧盟27国对华投资新建企业1418家,同比增长2.75%,但实际投资金额52.36
亿美元,同比下降4.95%。

德国仍为对华投资最高的欧洲国家,前10个月对华投资额为12.79亿美元,位居对华投资排行榜的第七位,荷兰(10.1亿美元)、英国(8.33亿美元)和瑞士(8.09亿美元)紧随其后。

与此同时,中国对欧投资额迅速增加。

根据私募股权投资公司A Capital2012年9月中旬发布的数据,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较2011年同期增加67%,投资额达到240亿美元,其中50亿美元投资于欧洲,较2011年同期增加95%。

欧洲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非自然资源领域投资的首选目的地。

目前,中国对欧投资的对象国主要为葡萄牙、德国和法国。

由于经济前景不佳,同时欧债危机和救市措施加重财政负担,欧洲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2012年,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

7月底,以德国Solarworld AG为首的欧洲太阳能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要求对中国所有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制裁,欧盟于9月份启动此项调查。

目前,欧洲是全球光伏产品的最大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

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该类产品价值210亿欧元,为当期中国同类产品出口额的73%。

据统计,这是迄今为止中欧之间乃至全球贸易中涉及金额最高的争端。

欧洲企业选择这个领域发难,意在争夺太阳能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果欧盟最终决定制裁,将给中国光伏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中方势必采取相应反制措施,双方发生严重贸易冲突的风险增加。

还好双方都做了一定的让步,在今年的夏天达成了妥协的方案。

展望未来,推进中欧关系发展急需双方共同建立双赢理念。

首先,在
观念层面上,要将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视为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双赢游戏,深入理解双方实力对比变化的历史必然性。

欧方应该认识到,中国和平崛起意味着人类的五分之一正在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社会,这对欧洲与世界而言都是好事。

同时,这一进程也是有利于欧洲经济增长的巨大机会。

以2012年为例,欧债危机背景下,德国经济“一枝独秀”。

究其原因,与中德经济互补性较强、德国在对华经贸合作中获益较多有关。

其次,在合作的方式方法上,要重视优势互补,谋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2012年5月,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在欧洲访问时曾说:“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美妙的效应”。

这种思维方式就很好的体现了“双赢理念”。

第三,在处理矛盾的时候更要使用双赢理念。

既然如此,经贸领域中的制裁与反制就只能造成“双输”的结果,绝非明智之举。

相反,只要双方以双赢为目标平等协商,就没有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作为世界上的三大经济体,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中国只有处理好与美国欧盟的关系,才能在将来的道路走得更平坦更顺利,因为如今的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趋势,大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一荣俱荣。

所以希望“三国”能够非常好的演绎下去,走出一条新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1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 《中国经济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