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维护共和制度,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生产力,实 现四个现代化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过程:
①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安徽和四川的一些地方试行包产到组。 ③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④1980年9月,中央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责任制迅速推广。 ⑤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农户使用,农业基本上变为分 户经营,自负盈亏。 特点: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影响: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①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提 供设备设施、加强国防、借鉴苏联经验、近代重工业落后)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将工业化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资源丰富、靠近苏 联)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辛亥革命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第一次 帝制,建立了资产 中华民国 阶级共和国。 新中国的 结束了中国的半 成立和社 第二次 会主义制 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历史 度建立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召开 新时期
D
13重庆)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 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1957 1958 1959 工业总 产值 704 1083 1483 重工业 产值 317 580 867 轻工业 产值 387 503 616 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 537 566 497
A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4.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 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 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B
13山东)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 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 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D
13安徽)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 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 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 1、条件: 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3、一五计划: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 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任务: 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④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 设同时并举。
4、三大改造
内容 过程:
农业、手工业: 性质:社会主义公 有制(集体所有制) 个体私有制 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 主要形式: 农业生产合 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主要形式:公私合营
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 结果: 1956年底基本完成 意义: 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存在的问题: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形式简单划一,遗留了许多 问题。
内容:①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
3)严重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含义:是以大炼钢铁为核心 ,大幅度地人为地提高经济建设计划指标。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村人民公社 含义: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 组织 。 特点:一大二公 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4)纠正措施——“八字方针”
1960年冬,农村纠“左”,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启示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 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3)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必须发扬民主,加强党的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比上年增长5.6% 比上年增长8.3%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复苏
1)背景: 1975年,四届人大重申了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 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 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
2)措施: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 工作进行了整顿。 3)成效: 经过整顿,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 了复苏和发展。 1975年的国民经济 总产值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国家财政总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815.6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 设必须实事求是,尊 重客观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重大破坏
1)原因: 全面夺权”的狂潮 2)表现: 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资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成功 的探索,又有哪些严重的失误?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 启示?
1.成功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①《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开始;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 盾;③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 误,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主要的失误:①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经 济困难;②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严重干扰经济建 设。 2.原因 (1)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正确认识了国情,出现错误之后及时纠正。 (2)失误的原因: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违背实事求是 的原则;②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估计不 足,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③民主集中制和集体 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
5)成就:
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0%;建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 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自给电力工业增快;建兰新、包兰铁路; 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
1956—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的探索,有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
启示一:社会主义 《论十大关系》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正确: 中共八大 发,正确分析国内 1956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3)实行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
简机构等)
2)意义
(1)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 (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2)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 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管理体制。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 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 建设。 (5)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