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pt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pt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 设必须实事求是,尊 重客观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自主学习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 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 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
•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
•重点地区:东北地区
工业基础优越,靠近苏联易受援助
“一五计划”
(1)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2)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 国家工业化的初 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2)特点: 改造与建设并举
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 设同步进行 (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同步进行) (3)两者关系:
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53年 56年

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





年代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一五计划
2.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 (4)成就:完成。重工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
东北地区, 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 一汽车制造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专题框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历史条件)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
52 57 60
年代
66 71 73 75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经济 呈现怎样的趋势?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1、条件的成熟: (1)政治上: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2)经济上: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
(1)内容:①规定“过渡时期”的含义…… ②规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教材) (过渡时期总任务:“一化三改造”)
想一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阶 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封建地主阶级,除个别地区以外,也已经消灭了。
富农阶级也正在消灭中。原来剥削农民的地主和富农,
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
转变过程中。
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
义的集体劳动者。
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它的队伍扩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想一想:
中国的经济体 制改革为什么首先 在农村兴起?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中 国当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 ,中国稳定与否首先 要看农村是否稳定;
其次,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 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 生产,所担风险较大;
(2作)实社质到,入:19社生56农产年户资底达料全1所国.1有建亿制立,占的了农社75户会.6总主万数义个的变农9革业6.生3%产。合但
(3是急)结于…果求…:成在1的农95情业6年绪合底,作在完化合成的作了过社生程的产中发资,展一料上部所盲分有目干制求部的多滋变求长革快了,
(4强)意迫义农:民①入标社志。…结…果②出是现中了一国历些史农民上杀最深猪刻砍的树,变卖革
再次,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 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 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 的成功做法基础上并加以肯定和推广的。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改革前的农村状况怎样?
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 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过程:
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 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
3、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 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 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抉择 ——18个红手
印的生死文书: …… 如 果 村 干 部 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养到18岁。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文革”
★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改造前:
农业、手工业: 个体私有制
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集体所有制) 改造后: 主要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
主要形式: 公私合营的国家 资本主义
•错误: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规律 •危害: 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影响了人民生活
画大 跃 进 ” 时 的 宣 传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
2、基本内容:(阅读P59第一段)
(1)思想路线: (前提)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
小站练兵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上的伟大转折,主要因为: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D抛弃了一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4、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自主阅读)
(1)基础工业建设: (2)交通建设: (3)能源建设: 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
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启示一:社会主义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
(5)存在的问题: 改造后期,急躁和粗糙(急于求成)
农业
改 造 前 个体农民 性 私有制 质
手工业
个体手工 业私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 私有制
改 社会主义集 社会主义集 造 体公有制 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性 质 实质: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互助组
农业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小组
改 造
手工业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
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
和 平
工商业

公私合营 买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
(1)内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政策) 对农业、手工业和改造(形式)
表幻灯片 17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 员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 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 合作社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难点释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 党中央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 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 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 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 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
D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想一想:
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 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含义: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坐吃山空 鼓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1925、7年探,索苏联中提的出重1大5年失赶误上:和超过美国,毛
(泽1)东表也现提:出19中58国年用,1“5年大左跃右进时”间和,人主民要公工社业化产运品动 产量赶上英国,但1958年先改为7年,后改为3年 (赶2)上特英点国: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指导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