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
析
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析
角色、道德、手段三种冲突容易诱发心理失衡———
最近,农民工王斌余讨薪受辱,激愤之下连杀4人,被一审判决死刑,成为社会热点。
舆论普遍对王斌余抱以同情,而是否应对其轻判,法学界激烈争论至今未平。
王斌余悲剧的代表性在于,一个身处弱势群体之中的人,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终于酿成血案。
透过这个孤立的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弱势群体犯罪之所以发生,与社会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和心态失衡现状的忽视有直接关系。
20XX年朱镕基总理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的概念,要求全社会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帮助。
目前,
弱势群体在金字塔式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
同时,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10月26日,在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大会分组会议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皑博士作了题为“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的主题发言,依据他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剖析了当前弱势群体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应对策略。
日前,马皑博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对我国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
弱势群体到底指哪些人?
记者:弱势群体概念有些笼统,您依照什么样的标准对弱势群体加以划分开展研究?
马皑:弱势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个人或家庭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他们往往会在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中有所表现。
首先是能力弱势,缺少生活或生产的能力,甚至缺乏家庭的庇护。
比如残疾人、精神病人、孤寡老人。
其次是收入弱势,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是非常可怕的。
这类情况的覆盖面最广,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