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大学生犯罪心理
案例二:
• 来自江苏农村的朱某2001年考取上海一所大学后,看到同寝室同学
穿着时髦、生活用品奢侈,而自己仅有家里每月寄来的零花钱,起 先只是羡慕,后来发展为失落,便趁寝室无人或学校放假,盗窃同 学的银行存折、信用卡等,提取现金后购买手机、手表等,后被法 院判处拘役5个月。
案例分析:
• 大学生财产犯罪有以下特点 • 1、团伙性作案 大学生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形成一些哥们儿义气、来帮
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犯罪的诱因,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 务社会、增强社会应变能力,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
法犯罪和不良影响的枢纽。
• 4、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而并非是输送违
• 大学生自身也要注重心理调节,形成健康心理,预防不健
高智力、高智能型犯罪心理
• 利用网络犯罪,知识产权犯罪等。
大学生对科学技术有较强的接受能 力,所以其违法犯罪的方法、技术 较其它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点。
案例:网络犯罪
•
某公司向洪山警方举报,由该公司提供服务器服务的15家政府网 站被侵入,政府信息发布很受影响。警方调查发现,武汉某高校一 名大三学生小君有重大作案嫌疑。 经审讯,小君交代了作案动机和过程。原来,小君因失恋,便 想报复社会泄愤。但生性胆小的他不敢采取暴力方式,就想到了做 网络“黑客”。于是,他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专门找到挂靠 政府网站较多的服务器,通过ADSL拨号上网的方式,非法侵入服务 器,破坏政府网站。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方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时对人才的培
养和珍惜,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 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 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预防大学生犯罪迫在 眉睫
• 1、社会和法制机关的法制宣传,大力推进校园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校进程。
为,因为一些小事,心存怨恨,产生报复心理。在大学生的犯罪类型中, 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等这类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 第二大类案件,约占整体大学生犯罪案件的30%,这类犯罪主要是由于大 学生极强的报复心理所引起。报复心理极强的大学生多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者,对人敌意、多疑,极度自私,易走极端。比如有的大学生恋爱不成, 因爱生恨,伤害、杀害对方;有的仅仅因为一句玩笑话或一点小事,认为 被对方侮辱便杀害或打伤对方。
•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有增长趋势,而且大学生犯罪
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所谓的“学习尖子”也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虽然大学 生犯罪心理与当代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但更与大学生 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学生主要犯罪心理类型
• 1、财产型犯罪心理 • 2、暴力型犯罪心理 • 3、高智力、高智能型犯罪心理
与专门的分工。例如:上海某大学一盗窃团伙,他们进行偷窃时有严密的 分工,有的负责提供信息。有的负责把风,短短一年就偷窃了近万元的物 品。
大学生财产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 第一,自卑心理严重。很多大学生心理自卑,为了克服自卑感常常
以身试法。第二,心理承受能力极弱。大学生心理脆弱,往往经不 起考验,做出极端行为甚至犯罪。第三,享乐思想泛滥。现在的许 多大学生一味追求享乐,而追求这种无止境的享乐欲望直接导致的 后果就是不知不觉地走上犯罪道路。第四,虚荣心理强烈。很多大 学生为了逞强显能,他们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甚至犯罪。第五,自我 控制能力极差。大学生财产犯罪大多数都表现为激情犯罪,即情绪 不稳定,易冲动,感情用事,自控力较差。
康心理引发的违法犯罪在自己身上发生。
• • • •
1、要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2、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沉溺网络 3、要学会释放自己内心的郁闷 4、有不良极端心理及时到心理健康中心寻求帮助
谢谢, 再见!
同时,改善学校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相关机关则 应该对于犯罪的大学生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 相结合的原则,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力,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 • 3、学校方面的帮助和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法制教育和心理引导。
• 5、逆反心理。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迫切地
希望摆脱家长、老师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成熟和独立,或担 心别人无视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会用对抗性的言行和态度来突出 自我和确定自我,逆反心理束缚着大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使许 多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有许 多大学生就是因为逆反心理的驱使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财产型犯罪心理
• 大学生犯罪以侵犯财产罪为主,
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贫困 生因生活所迫;精神空虚,寻找 刺激;报复、攀比等心态失衡心 理。
案例一:
• 东北师大净月校区学生宁某先后在校内5次盗窃他人财物,合计金额5920元。
近日,宁某因犯盗窃罪获刑一年七个月。24岁的宁某是长春人。2008年7月 的一天,宁某借自己是东北师大净月校区学生的身份,悄悄地混入光华楼 某男生宿舍,将该宿舍学生闫某的数码相机盗走,价值1980元。2009年4月, 宁某见自己的偷盗行为未被发现,又动了歪心思。当月的一天,宁某潜入 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九年二班教室,将学生胡某的游戏机盗走,价值350 元;3个月后的一天,宁某再次窜至该班级教室,将学生刘某的数码相机盗 走,价值2000元。2009年9月10日中午,宁某第3次窜至该班级教室,盗走 学生李某诺基亚N73型手机一部,价值900元。2009年9月17日,宁某窜至该 校高三(6)班,盗走学生桂某价值370元IBM60G移动硬盘一个。当年9月 18日,宁某被长春市公安局净月分局抓获,其所盗赃物也被警方收缴并返 还给了受害人。近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对本案进行了一审判决, 宁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徒刑一年七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暴力型犯罪心理
• 仅次于盗窃等财产性犯罪,占
大学生犯罪比例的第二高位。 特点:为情、为财杀人占较高 比例;作案手段残暴,后果严 重;报复心理较重。
案例一:中南大学杀人案
• 2011年5月8日下午15时许,中南大学南校区升华公寓15栋、16栋宿舍
下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警方 初步查明,王某与被害人张某某于2007年相识,相识后双方并无交往, 2011年5月2日,他从山东赶赴山西参加张的舅舅的婚礼时,与正在中 南大学读书前来参加婚礼的张相遇。当时,王某向张表白爱意时遭 拒绝,随即产生杀死张的念头。
暴力和凶残呢?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 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 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 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 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 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及预防
这几起大学生严重违法犯罪事例的分析,都与大学生心理出现 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人担忧。大学生中 精神行为检出率约为16%,心理不健康的或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 约占30%(有的调查为50%)。主要形成原因为:大学生处于心理断 乳期、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独生子女教育引起的不健康性格、情 感、压力等导致的宣泄等。
• 4、嫉妒心理。些心胸狭窄而又怀有强烈进取心的大学生由于对自身
的期望值较高,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遭受挫折后,就产生极度 的嫉妒心理。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扭 曲,人际关系遭受毁坏。如再受到周围不良影响时,一些大学生就 容易因妒贤嫉能便借机诽谤、诬告陷害、破坏、伤害、杀人,陷入 犯罪泥潭。
案例二:南航金城学院一大三学生宿舍门口捅死舍友
• 4月16日晚9时许,南航空金城学院学生袁某在宿舍玩电脑游戏时,
同寝舍友蒋某因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未及时开门,双方引发口角, 进而发生肢体冲突。期间,袁某用水果刀捅向蒋某,蒋某在送医后 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分析:
• 学生算得上是高素质的人群,是什么使得他们当中有的人变得如此
大学生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低,容易 受不良环境的诱惑,看问题肤浅,不良心理如逆反心理、争强好胜 心理、享乐攀比、好逸恶劳心理、嫉妒嫉恨心理、激情冲动心理等, 是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和行为产生的一些重要心理因素。
导致在校大学生犯罪的不良心理
• 1、虚荣心理。20岁左右的大学生,大多具有极强的表现欲,也亟须被他人
结伙等庸俗的人际关系。很容易受其中某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和带动,团伙 进行犯罪。例如:武汉两所大学的学生交叉组成两个盗窃、流氓团体。 查。大学生犯罪中盗窃等财产犯罪占大学生犯罪的70%左右。
• 2、广泛性 大学生犯罪中财产犯罪占有很高的比重,较为普遍广泛大部分都需要一个预先的谋划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
• 1、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漏洞与缺陷,使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
发生成为可能
• 2、网络立法不完善,网络监管不严,对网络犯罪打击缺乏力度 •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诱发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 4、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
识弱化现象严重
• 5、校园网络管理乏力,网络队伍建设滞后
认同,但若寻求不当,就可能使一些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寻求各种途径满 足虚荣心,甚至不惜去违法犯罪。 罪呈上升趋势,其中又以盗窃、抢劫等财产类犯罪上升幅度最快,其中盗 窃案约占70%以上,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里严重的攀比风气所造成。
• 2、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一些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诱因,目前大学生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