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摘要:相比较苏南、浙江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集聚的方式而言,上海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
2010年前十个月的统计分析显示,上海工业今年全面冲高,工业总产值将首破1万亿元大关,工业利润稳超700亿元,工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
这一成就的主体创造者便是产业集群。
本文首先从上海八大产业集群入手,分析上海产业集群的功能和不足,并为上海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相应对策。
关键字:上海、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8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提到的产业区概念。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上海的产业集群现状透视根据“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上海十余年锲而不舍,推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进入新世纪,上海认真借鉴五大世界级都市圈在形成过程中都有产业集群作为支撑的经验,充分把握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努力提升现代制造业的功能与水平。
如今,八大产业集群已成上海经济版图最鲜亮的底色。
在上海市区的北面,精品钢材及延伸产业集群赫然成型。
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宝钢与上钢联合重组,使200来家从冶炼、轧钢到各式管、线型材的产、销,非钢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聚集在以宝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链上,形成60多亿元的年纯利。
在南面,多元投资的上海化工区围海造地,先期形成10平方公里区域面向全球招标,BP、BASF、BAYER三大国际化工巨头同时落户。
一个北连金山石化、南接吴泾化工、生态和谐的世界级化工产业带雏形已傲立于昔日荒芜的滩头。
在东南,已形成国内微电子生产线最密集区。
中央和上海两级政府数十亿元的投资带动了数十倍于国资的海外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先进技术与一流人才的进入。
在英特尔、IBM等国际巨头编织的 IT产业群落里,近2000家IT企业的上中下游产品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往日浦东的繁华只限于黄浦江畔,而今不断东扩。
在西北,上海汽车城雄姿英发。
国内唯一的轿车试验场、汽车测试中心崛起于此,汽车学院和F1赛场兴建于此,整车与零部件厂商云集于此。
在西南,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装备产业集群声名远播,“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装备设备多由此出;三峡、秦山等超大型电站的主体设备在此生产。
在长江口,外高桥、沪东中华船厂、振华港机濒海临江而立。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江南造船厂也将搬来布局扩产,一个造船及港口设备产业集群的“婴儿”初闻啼声。
此外,临港集装箱、物流产业集群以及新兴的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集群也在形成中。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促进作用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
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
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
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
因此,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
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
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
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
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
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
3、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
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
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
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
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
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4、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
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
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
“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短短十年内,药谷内已集聚了31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
这些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医院、高校均高度密集地集中在张江园区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得张江生物医药成为中国著名的医药品牌。
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并且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
上海市把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由6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拓展到6300平方公里整个城乡陆域,将产业集群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产业集群使得上海的制造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跃升,推动着上海经济一路攀升。
无论是宝山、嘉定还是金山、南汇,无不抓住培育产业集群的机遇,经济呈迅猛发展态势。
三、上海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高级模式,一旦形成将会带来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诸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因素。
在国家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评比初评中,上海“一区六园”在经济发展规模和技术创新方面双双名列前茅。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上海产业群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利于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1、众多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危机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一个中小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企业历来都是在市场经济的风尖浪头上生存,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长期低水平粗放经营的中小企业走上了死亡之路。
如今跨国集团发展迅猛,技术水平随着外企的介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进步,尤其在上海外资引入较发达。
产业集群的发展遇到诸多内外不利因素,由于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已有部分中小企业破产停工。
产业集群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工作越来越紧迫。
2、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目前在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条产学研的技术创新链,但是各个环节衔接比较松散,并没有真正发挥出连动效应和集聚效应,最突出的表现是: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各个产业、部门各自为政,把科学研究、研究开发和制造、运行、使用、产品出口等分割开来,使本来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技术创新链断裂。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企业则是技术的需求者,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性,对市场需求关注不足,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者,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
三者脱节,科研成果就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就得不到市场检验,企业和社会对创新需求的信息在传导中就会短路,创新就失去了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
张江药谷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3、各高新区产业群产业结构雷同,缺乏明晰的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上海三个国家级高新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发展起来的。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分工,三个国家级高新区争相发展高技术工程、新材料等项目,各个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中都有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
与国外高新区产业群相比,上海三个高新区产业群的主导产业显得较多,缺乏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产业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