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主要分布区域
萧山、上海、长春 长春、上海、广州 长春、新昌、温岭 江门、重庆、温岭 长沙、顺德、重庆
无锡、深圳、苏州 南京、福州、苏州
计算机整机
深圳、上海、昆山
集成电路 计算机网络设备
上海、苏州、深圳 无锡、苏州、济南
通讯终端
天津、深圳、惠州
通信传输设备
杭州、广州、成都
通信交换设备 移动通信及其设备
深圳、上海、南京 天津、北京、深圳
表 2 我国产业聚集发展指数较高的行业(制造业)
行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烟草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扎加工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 专用设备制造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 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
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 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 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东部具有市场、资本、技术优势的集群中心,通过产业链延伸,在中西部地区形成配套
服务、专业化生产的产业集群
2、 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正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升级,由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扩展、 由专业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由块状集群向链状集群发展。
3、 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正处于培育成长期,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中西部地区具备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转 移,会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 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
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 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 二是全
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
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
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一个地区特定产业的聚集程度可以用产业的地区产值与全国总产值之比或区位商等方 法进行度量; 从整体上度量一个产业在全国各地的聚集程度并与其他产业进行比较,
需要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各地区产业聚集程度进行汇总并进行适当的表转化处理,影响因素有行业划分的精细程度、 区域单元的大小等。
制造业产业集群指数分布在 0.22—— 0.53 之间,聚集指数的平均值为 0.36.化学纤维制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 品制造业
皮革、皮毛、羽毛及 制品业
印刷业及记录媒介的 12 复制
12 通用设备制造业
橡胶制造业
10
食品制造业
9
农副食品制造业
8
优势产 业区数
行业
优势产 业区数
12 专用设备制造业
2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
10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22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
10 公用机械制造业
2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3)区域行业分布特点 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装配制造业上,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区主要集中
在资源依赖型制造业上。
装配制造业优势产业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上海和福建等
6 省,主要
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 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等。 北京的优势产业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河
南、河北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东部地区
区
域 优势产业区数量
区域
北
京
177 山西
天
津
109 吉林
河
黑龙
北
163 江
辽
宁
139 安徽
上
海
359 江西
江
苏
678 河南
浙
江
561 湖北
福
建
171 湖南
山
东
661
广
东
608
中部地区 优势产业区数量 区域
内蒙 48 古 43 广西 3 重庆 35 四川 48 贵州 177 云南 98 陕西 105 甘肃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 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
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
新疆
西部地区 优势产业区数量
35 60 45 112 21 40 59 26 10
河北、天津、北京地区优势产业区数量在
8 个以上的行业分布情况:
河北
天津
北京
行业
优势产 业区数
行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4 专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 18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13 制造业
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
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
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 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 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
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二、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1、 产业集群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并呈跨区域发展趋势
东部地区相对成熟的传统产业集群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和转移,
包括劳动力和土地密
集型的服装、家电等产业,也包括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资本需求,但劳动力和土地在成
本结构中占较大比重的产业集群,如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等。东部集群的辐射一般是以
2、 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 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 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资源和市场
2) 行业分布特点: 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基本原材料制造业、装配制造业四类制造业 中,分别有 985、856、922、 1948 个优势产业区,其中装配制造业的优势产业区占到总产业 区个数的 40% ,装配制造业的产业聚集程度最高,在经济规模、创新率、利润率和增长率 上也都明显具有优势,说明装配制造业最适合以产业聚集或产业集群的形态发展。
4、 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产业方向,其中装备制造、金属冶炼等重化 工业集群将越来越多。
5、 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于以集群的形式存在,以共享大型高技术装备和高科技人才资 源。
产业聚集指数 0.48 0.47 0.45 0.51 0.48
0.48 0.45 0.42
0.4 0.53
0.5
★关于产业聚集指数( CIP)
产业聚集指数用来评估特定产业在全国各地的聚集程度。
CIP 的值越高, 说明该行业的
空间分布越不均匀, 呈高度集群式分布发展; CIP 值越低, 说明该行业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
9业
10
8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
造业
8
★关于优势产业区
产业聚集会形成产业区,行业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的产业区为优势产业区。 产业聚集指数高的行业, 其优势产业区的经济规模就较大; 产业聚集指数低的行业, 其 优势产业区的经济规模就较低。 优势产业区的出口、 创新、利润指标都要高于普通的产业区, 比普通产业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
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
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
的发展。
表 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典型产业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 汽车整车 摩托车零部件 摩托车整车 汽车车身及挂车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元件及组件 计算机外部设施
造业的聚集指数最大为 0.5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聚集指数最小为
0.22.
说明:化学纤维制造业是个大行业, 属于国家行业分类二级目录, 下面还有若干子行业, 因此 0.53 的产业聚集指数属于该大行业的平均指数,其中子行业维纶纤维制造的产业聚集 指数高达 0.84.
3、 中国优势产业区特点
1) 区域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