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二、辨析题1、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或物质是实物的总和。
答:错误。
物质是客观实在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为人的意识所认识,但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一切物质实物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和根本特性;并不是实物的总和,也不是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答:(1)错误。
(2)此命题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应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实际,任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遭受规律的惩罚,导致实践的失败。
3、才须学也,学以广才;学须静也,静以修身。
答(1)正确。
(2)此命题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是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3)学习与成才、学习与心态、成才与修身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学习是成才的基础和途径,离开学习成才便是无源之水;学习离不开平静的心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心情浮躁,好高骛远,朝三暮四,学习难以为继。
因此,淡定从容,修养身心,专心致志,是成才为学的基本条件。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
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或细节决定成败。
对。
这种观点正确反映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中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要量变突破事物的度,事物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错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的真正作用是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变客观世界,但不能创造客观世界,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意识作用实现需要依赖一定物质条件,同时人们发挥意识作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6、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1)正确。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物质世界是意识的内容,实践是意识的来源。
(3)此命题,即体现了意识依赖于物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也说明了意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思考加工改造的能动过程。
三、问答题、论述题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P30--31答:(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物质观,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观。
第三,坚持了辩证法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答:(1)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静止时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静止不是不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是人们理解和把握运动的标准。
二者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简述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答:(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特点。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特点。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并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
4、简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P47矛盾规律及对立统一规律,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P47•(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辩证否定观的意义:•辩证否定观要求人们,认识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和方法,即既不能肯定一切,不能否定一切,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三、论述题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意义。
答:(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试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论述“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必须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树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为人们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是指导我党提出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内容是: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核心;持续协调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充实和丰富。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有利于推进和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贯彻落实;有利于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气,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
第二章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走向成功;另一方面,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简述真理及客观性和意义。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社会活动。
(3)坚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真理是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做人做事的根本)。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克服唯心主义真理观的理论武器。
3、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既有理论指导,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因此,实践成为连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实践的结果成为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
因此,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述题:1、运用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原理说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答(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真理绝对性即无条件性,真理相对性即有条件性。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类的认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之总和。
(3)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为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他们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揭示社会和中国发展道路中的所有规律,因此我们必须随着社会发展,探索新规律新道路,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只坚持不发展的教条主义和借口发展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
三、辨析题: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正确。
•(2)此命题正确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走向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3)读万卷书,从书中吸取知识,转化能力,凝聚智慧,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走向成功。
反之,寸步难行或走向失败。
2、“真理即有用,有用即真理。
”•(1)错误。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即有用,有用即真理”,把“有用”作为真理的内容和标准,既否定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又否定了真理的实践标准,是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论,因此,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