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汉语中的逻辑:【填空、选择】①指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要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就是指社会发展的规律性②指某种特别的理论、观点(多含贬义)“这真是荒谬的逻辑”“有人说:清官比贪官还要坏,这真是奇怪的逻辑”③专指思维的规律、规则“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要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
2.逻辑学的学科体系传统形式逻辑:简称“逻辑学”或“逻辑”或“普通逻辑”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逻辑学(按门类)辩证逻辑【填空】逻辑科学的三个分支:辩证逻辑、数理逻辑、传统逻辑3.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4.思维的定义思维就是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于语言材料,运用概念以作以命题和推理的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5.思维的基本形态概念、命题推理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态(类型),也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6.【填空、判断、选择】思维反映对象有三个基本特征:概括性、间接性、与语言的密切联系7.概念:用词或短语表达的命题:是用句子表达的推理:用因果复句或具有推理关系的句群表达的。
总之,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
8.【填空】命题、推理、概念的关系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
命题是由概念组成的,概念之间的不同联结方式构成命题的不同逻辑形式。
推理是由命题组成的,命题之间不同的联结方式可构成推理的不同的逻辑形式。
9.逻辑形式的分析①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逻辑变项、逻辑常项②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是从真假值(亦称逻辑值)的角度出发的。
10.传统观点认为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1.简单的逻辑方法:观察和实验法、比较分析和综合、明确概念的方法:限制、概括、定义、划分。
12.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基础性、全人类性1.概念: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2.概念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1)内涵: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2)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具体对象的总和。
3.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属种关系的概念:内多外小、内少外大4.概念的种类● 单独概念、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多少,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是反映一类对象的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某些专有名词,北京、泰山、宇宙、天安门、辛亥革命、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2)普遍概念: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如:人、商品、学生、法律、大桥、艾滋病人、汽车、歌曲要区别一个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可以通过在概念前面加数量词来进行。
● 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依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群体(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如:森林、丛书、联合国(2)非集合概念:是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如:树、 书、 岛、舰对比例子:集合概念: 森林、丛书、群岛、舰队非集合概念: 树、 书、 岛、 军舰● 正概念、负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1)正概念又叫肯定概念,它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如:合法、正义战争(2)负概念又叫否定概念,它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如:非法、非正义战争5.概念外延间的关系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 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6.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一:概念的限制与概括(1)概念的概括:是指通过减少概念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逻辑方法。
概括的极限是范畴。
(2)概念的限制:是指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对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进行连续限制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是单独概念7.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二:概念的定义法(1)概念: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2)结构:从逻辑结构上看,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概念的定义法:常用的定义方法——属加种差法公式:被定义概念= 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8.定义的逻辑规则:(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是全同关系。
被定义项的外延=定义项的外延逻辑错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2)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逻辑错误:同语反复、循环定义(3)定义项必须清楚确切,不能用比喻逻辑错误:定义含混、定义比喻(4)定义应当用肯定的语句形式和正概念逻辑错误:定义离题9.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三:概念的划分法(1)划分:以一对象属性为标准,将一个属概念的外延分成若干个种概念,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2)划分由三部分组成:母项、子项和划分根据。
划分的实质:把属分为若干个种第三章命题与推理概述1.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2.命题的特征:有所断定(特别是肯定或否定的反映);任何命题都有真假值,非真即假3.表达完整思想的语句有四种:陈述句(一般表达命题)、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表达命题4.命题形式与其他思维的逻辑形式一样,都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
5.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是逻辑研究的主要对象6.推理的形式结构:由前提与结论两部分构成7.推理的种类(1)根据前提和结论的思维进程的不同,将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2)根据前提和结论是否具有蕴涵关系,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3)根据前提和结论是否包含复合命题,分为简单命题推理和复合命题推理。
(4)根据前提所含命题是一个还是两个或以上,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1.直言命题:也称性质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又称直言命题。
2.结构:任何性质命题都是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分组成。
联项:是表明主项与谓项联系情况的概念(在陈述句中是谓语)一般分为两种:“是”,“不是”,联项所表明的是命题的“质”量项:是反映被断定对象数量的概念3.直言命题的种类:(1)按性质命题的质【选择】划分,性质命题可以分为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
(2)按性质命题的量划分,性质命题可以分为单称命题、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4.性质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如果两个性质命题的主、谓项均相同,那么这两个命题就是同一素材的命题。
5.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1)SAP的真假SAP是全称肯定判断,它断定S类所有分子都是P类分子,所以只有S与P具有全同或真包含于关系时,SAP才是真的。
当S与P具有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时,SAP 就是假的。
(2)SEP的真假SEP断定S类的所有分子都不是P类的分子,所以只有S与P为全异关系时,SEP才是真的,当S与P具有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或交叉关系时,SEP就是假的。
(3)SIP的真假SIP断定S类中至少有一个是P类分子,所以只有当S与P具有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时,SIP才是真的。
当S与P具有全异关系时,SIP为假。
(4)SOP的真假SOP断定了S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分子不是P类对象的分子,所以只有当S与P具有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或全异关系时,SOP才是真的。
当S与P具有全同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时,SOP为假。
6.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逻辑方阵);直言命题变形直接推理(换质位法)7.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1)三段论的结构: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
用“S”表示。
中项:在两个前提判断中出现,但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
用“M”表示。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
用“P”表示。
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四项错误”。
(2)三段论的规则【选择、填空】规则一:中项在两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中项两次不周延”错误规则二:在前提中不周延的大小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大项不当周延错误”或“小项不当周延错误”。
规则三: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规则四: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须也是否定的规则五:若两个前提都是肯定的,则结论必是肯定的规则六:两个特称命题做前提,不能推出必然结论规则七: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则结论必是特称的(3)三段论的格三段论的格:是指由中项在大、小前提中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三段论的形式。
三段论有四个格:第一格(审判格);第二格(区别格);第三格(反驳格);第四格①第一格:规则:小前提必须肯定;大前提必须全称特点:典型格、完善格审判格②第二格:规则:必有一前提为否定大前提必须全称特点:区别格③第三格:规则:小前提必须肯定结论必须特称特点:例证格反驳格④第四格:规则:如果有一个前提否定,则大前提必全称如果大前提肯定,则小前提必全称如果小前提肯定。
则结论必特称(4)三段论的式:19个(5)三段论的省略8.关系命题:(1)关系命题就是:反映思维对象之间关系的简单命题。
(2)二项关系的关系命题的逻辑形式为:R(a,b )或aRb【填空】公式中的a、b表示主项,R表示关系项,量项省略。
(3)结构:关系命题由三部分组成:主项、关系项、量项(4)关系的逻辑性质:对称性、传递性按关系的对称性,关系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①对称性关系: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对象a和b,如果a与b之间有R关系,而且b 和a也有R关系,那么a与b之间就是对称关系。
aRb真,bRa也真,那么关系R是对称关系。
……和……毗邻”“……和……交叉”的关系就是对称关系。
“相似”、“相同”、“朋友”、“亲戚”、“邻居”、“伙伴”、“对立”②反对称关系:对于特定论域中任意对象a和b,如果a和b之间有关系R,而且b和a 必没有R关系,那么a与b之间就是反对称关系。
aRb真,bRa必假,那么关系R是反对称关系重于”、“低于”、“多于”、“少于”、“长于”、“侵略”、“之上”、“之下”、“以南”、“以北”③非对称关系:对于特定论域中任意对象a和b,如果a和b之间有关系R,而且b和a可能有也可能没有R关系,那么a与b之间就是非对称关系。
aRb真,bRa可真可假,那么关系R是非对称关系。
羡慕”、“支援”就是非对称关系。
“相信”、“尊重”、“敬佩”、“喜欢”、“帮助”、“赞成”按关系的传递性,关系可分为①传递性关系:如果aRb真且bRc真,则aRc必真。
这里的关系R就是传递关系。
“大于”、“小于”、“等于”、“早于”、“晚于”、“高于”、“低于”、“包含于”、“平行于”、“在前”、“在后”②反传递性关系“母亲”、“儿子”、“孙子”、“高二寸”、“大三岁”③非传递关系“认识”、“喜欢”、“批评”、“尊敬”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联言命题1.定义:联言命题是反映若干思维对象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