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测量控制施工方案审核人:编制人:2013/5/6一、编制依据 (3)二、工程概况 (3)三、测量工作安排 (5)3.1建立健全测量管理制度 (5)3.2人员配备 (6)3.3验线部位及项目 (6)四、施工准备 (6)4.1技术准备 (6)4.2仪器配备 (6)4.3现场准备 (7)五、主要测量方法 (7)5.1测量放线原则 (7)5.2施工测量依据: (7)5.3平面控制 (8)5.3.1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8)5.3.2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轴线控制网) (8)5.4高程控制 (9)5.4.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9)5.4.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9)5.4.3高程引测 (10)5.5.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保护及复测 (10)5.5.1.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 (10)5.5.2测量控制桩的保护 (10)5.5.3控制桩点的复测 (10)5.6.施工中的测量控制 (11)5.6.1平面控制 (11)5.6.2高程控制 (12)5.6.3特殊部位测量方法与控制: (13)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 (13)七.施工测量管理: (14)7.1.测量管理制度 (14)7.2.复核验线制度 (15)八.变形观测 (15)一、编制依据二、工程概况1.本工程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庙城东,再生水厂扩建工程占地约4.13公顷,区域内分布有“粗格栅间、进水泵井及分配电室”、“泵房出水井、细格栅间、曝气沉砂池”、“曝气沉砂池附属用房”、“膜格栅间”、“MBR 生物池”、“MBR膜池及膜池设备间”、“鼓风机房”、“加氯加药间”、“臭氧接触池及紫外线消毒渠”、“臭氧制备间”、“液氧储罐平台”、“出水泵房”、“出水泵房分配电室”、“污泥浓缩脱水机房”、“污泥堆置棚”、“生物除臭系统基础”、“储泥池及冲洗水池”、“总变电室”及“浴室和仓库”等21个建(构)筑物单体。
2.怀柔污水处理厂是怀柔区建设的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已经过一、二期、再生利用、一期改造等多次建设。
一期改造后采用MBR工艺,处理规模35000m3/d,二期工程采用厌氧-DE氧化沟处理工艺,处理规模35000m3/d,其再生处理工艺釆用“二级出水→加药混合→折板絮凝反应→D型高速滤池→活性炭吸附池→加氯消毒处理→提升排放”的流程。
目前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6万m3/d。
3.本扩建工程处理规模6万m3/d,除进水泵房和出水泵房土建按照13万m3/d、设备按照6万m3/d外,其他土建和设备均按照6万m3/d设计。
扩建工程位于现况污水处理内预留空地处,不需新增用地。
新建再生水厂扩建工程的污水处理部分位于现况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东侧预留空地,该空地现状主要为果园。
配套新建的污泥浓缩脱水机房位于厂区西南角、现况脱水机房的西侧。
配套建设的管理和生活设施布置在厂前区综合办公楼的西北角。
4.怀柔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至怀柔区湿地,经过湿地净化后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
根据环评要求,需对污水处理厂产生臭气和噪声进行处理,厂界恶臭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值,厂界噪声执行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I类限值。
再生水厂位置图三、测量工作安排3.1建立健全测量管理制度测量工作必须严格执行项目部制定的《项目测量管理办法》的规定,即[红线基桩交接]、[施测复查]、[内业复查]、[资料交接]、[仪器使用和保管]等一系列测量管理制度。
依据甲方提供的红线桩坐标、水准点进行核验,建立轴线控制网高程控制网,测量放线均由测量人员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技术质量部负责验线,项目部验线合格后,报监理公司,未经监理公司签认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在整个工程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负责具体施工测量放线,项目部对测量放线工作实施复查监控和验线管理。
项目部及主管测量的技术人员必须监控测量工作的原始记录,施测人员必须签字,且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
资料按资料《DBJ01-51-2003》要求即使准确。
对原始资料和测量成果资料由项目技术部妥善归档保管。
3.2人员配备按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及管理模式,配备测量工长1名,测量员2名,辅助测量员5名;以便于施工进度。
所有参加施测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上岗证。
3.3验线部位及项目轴线控制线和高程控制线的检查验收。
抽查细部放线的正确性。
检查的项目:《工程定位测量记录》、《基槽验线记录》、《建筑物平面放线记录》、《建筑物标高抄测记录》、《建(构)筑物垂直度标高观测记录》(C3-1~C3-5)。
四、施工准备4.1技术准备4.1.1协助测绘院进行钉桩工作,并及时保护,同时进行复核引测桩位。
4.1.2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形状周边环境,确定建筑物的定位方法及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方法。
4.2仪器配备要作好施工控制测量工作,仪器是保证。
为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测量器具必须经过专业检测部门检测,保证其在检定期内。
测量器具配备计划如下表所示:4.3现场准备4.3.1配合钉桩工作,及时对钉好的桩位引测及并对桩点进行保护。
4.3.对测量有通视有影响的物体进行清理。
五、主要测量方法5.1测量放线原则整体控制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长边长方向控制短边短方向。
5.2施工测量依据:根据建设综合研究设计院2013年4月9日的建设工程测量成果,检查钉桩资料Y1312-Y1473点的坐标和桩位是否正确,根据建设综合研究院测量成果提供的BM1-BM7进行校核及高程引测。
5.3平面控制5.3.1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5.3.1.1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1)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采用建立导线,进行场地平面控制。
(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以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为依据。
由于现场狭窄基坑面积较大,及时做好保护桩以便及时复测。
(3)点位选在通视条件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桩位应用混凝土浇筑,并用钢管进行围护,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5.3.1.2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求5.3.2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轴线控制网)5.3.2.1控制点坐标校核业主提供的有53个控制基准原点(测量基准原点见附件现场桩基点及控制桩分布图),因控制点为建筑、构筑物的外墙转角点,考虑到土方开挖时会破坏控制点。
为使测量工作顺利进行,满足施工需要。
针对以上情况现在准备在施工现场布置控制点,待基槽开挖结束后能准确的将原控制点引回原点,本次控制点的布设是以业主提供的Y1312-Y1473控制点为基准点,向施工现场进行布设。
(具体见附图)根据建设综合设计研究院2013年4月9日控制点桩Y1312-Y1473坐标成果, 检查现场Y1312-Y1473的坐标,实测点位是否正确。
5.3.2.2主控轴线控制网的建立根据场地平面控制网中控制点坐标建立多模式建筑、构造物地下结构轴线控制网,以图纸构筑物标注的轴号作为控制轴线。
5.3.2.3地下加密轴线控制网的建立地下结构施工测量控制,采用外控法测量,利用控制轴线桩经纬仪投测轴线,由于施工后浇带,施工流水段的影响,对轴线网进行加密。
南北向4条,东西向5条。
对其单独控制东西两条南北5条,同时考虑便于施工选用1米或2米偏轴控制线。
5.3.2.4地上控制网的建立由于建筑物、构造物都为地上1层,采用外控法测量,利用控制轴线桩经纬仪投测轴线,使地上建筑物、构造物放线完成并闭合。
5.4高程控制5.4.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1)根据施工的需要和交桩情况,现场的高程控制网布设为闭合水准路线。
且相互通视间距不超过100m。
(2)由于本工程施工场地较大,在东面、南面、西面、北面距建筑物较远处布设高程点(固定建筑物),或在地上永久高程点,定期与场区外的水准点进行联测。
5.4.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根据北京市测绘研究院工程水准测量成果提供的BM1-BM7,先对其进行复核,确定无误后再在现场布设闭合水准路线。
(水准点位置详见附图水准点分布图)5.4.3高程引测土方施工时由两侧马道向下引测。
地下结构施工引测至结构上,用红油漆标注标高,地上结构用大纲尺由外墙向上引测。
5.5.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保护及复测5.5.1.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为确保现场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的稳定性,平面轴线控制点和高程点采用永久点的方法来布设,其布设形式如下图。
或布置于周边稳5.5.2测量控制桩的保护在控制桩点周围用脚手架搭设米护栏,并制作标识,写上“测量点位、注意保护”的字样。
测量人员应经常去现场巡视桩点的情况,并作好巡检记录。
5.5.3控制桩点的复测控制桩点的复测应于现场控制桩及资料完善后,再每一个月由现场测量监理旁站进行复测,轴线控制点在施工测量使用过程中,每次需利用场地控制网点进行复测;首级控制点也应在每月内检查一次,如有变动应及时恢复,作好检查记录,记录填写应真实,签字齐全,具有可追溯性。
5.6.施工中的测量控制5.6.1平面控制结构施工全部采用外控法施工。
5.6.1.1平面测量控制:地下结构施工时先检查轴线控制网,利用轴线控制网向施工层平面上投测;在以后的施工中直接利用经纬仪传递轴线,检查传递在施工层的轴线角度和距离,确定无误后,再进行细部放样。
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须复核场区控制网、高程控制点,并引测便于地上结构施工的控制点。
在楼板砼浇完毕时在控制点位置入钢板刻十字,并在首层作为各施工层主轴线竖向投测的基准,投测时先校核控制轴线。
每个施工段至少设3个内控点,组成闭合图形,且间距不大于钢尺长度。
放线验收后,将控制轴线引测至结构外立面上,便于后期装修阶段使用。
轴线投测及传递的误差应符合下表各细部放线的允许误差应符合下表注:表中各项误差均相对于控制轴线而言。
5.6.2高程控制(1)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每层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引测,且在同一平面层上至少引测三个高程点,相互校测且互差不应大于3mm,施工中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施工层的控制标高点。
(2)±0.000以下的控制高程桩点设在护坡面位置,用红三角作上标记,并写上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
地上结构标高传递应在首层外墙建立一圈统一的水平线。
并且利用经检定以及经温度、拉力和尺长三差改正的钢尺沿边柱、外墙铅直线往上传递。
(3)为控制顶板的高度,施工中采用常规结构500mm的标高控制,建筑1000mm的标高控制。
施工中传递高程的允许误差应符合下表:(4)室内装修与设备安装放线的依据,结构控制线采用平行借线法引测。
(5)竖向控制:用激光铅直仪在楼内通过楼板留孔向上引测,控制建筑物的垂直度,并设置控制网,每层垂直偏差小于3mm,总体不大于H/1000且小于2cm。
5.6.3特殊部位测量方法与控制:有圆弧结构可采取措施如下:首先对圆弧进行若干等分,定出圆弧上的控制主点,使用极坐标法测定曲线上的主点,然后使用中央纵距法加密至保证圆弧曲线的平滑度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