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传承视角下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经验启示

文化传承视角下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经验启示

文化传承视角下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经验启示陈敏,易峥,王芳,莫宣艳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态势,我国土地开发由“增量增长”逐渐变为“存量增长”,城市更新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城市滨水区功能随时代发展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首先指出我国滨水区更新过程中文化传承方面有待提高,现状表现为四方面,即品牌塑造有待提升、文化功能植入较少、景观文化元素设计较少、项目层次定位有待提升。

然后以新加坡河为例,指出滨水区更新的空间策略有分段规划定位、建筑风貌控制、灰空间设计等方面;滨水区更新的文化策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更新品牌塑造,二是文化功能植入,三是景观系统连续,四是项目定位国际化。

新加坡河在河流及两岸的功能转换及空间更新中注重文化传承的经验可为我国滨水区更新提供良好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滨水区更新文化传承新加坡河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粗放,呈现无序扩张状态。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建设量增大,土地资源日趋紧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态势,土地开发由“增量增长”逐渐变为“存量增长”,逐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建成区空间形态和功能。

城市更新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从古至今,河流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作用已成共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沿河区域原有功能逐渐发生变化。

新形势下对我国滨水区更新进行探索,在发挥河流本身功能的基础上,对河流及两岸的功能进行转换、空间进行更新,以促进城市发展,使城市更有活力。

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很成功,特别是文化传承方面的策略可为我国提供良好启示。

1我国滨水区更新现状我国滨水区更新已有若干实践,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

1.1岸线功能转换较好,品牌塑造有待提升滨河岸线往往拥有多种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国内滨河岸线大部分从交通、仓储、工业等生产型岸线转变为综合服务型岸线,成为城市重要的开发单元,带动滨江腹地开发,增加城市活力(表1)。

上海市黄浦江岸线功能由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转换为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生态居住;广州市强化重点区域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沿岸产业转型升级。

表1 国内滨江岸线功能转换前后对比图1 上海黄浦江杨浦滨江岸线现状用地及规划分区(来源:《上海杨浦滨江总体城市设计》)滨江公共空间既服务于腹地,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表2)。

表2 滨江公共空间打造图2 武汉市汉口江滩滨江公共空间更新前后(来源:百度图片)岸线功能转换、滨江公共空间打造较好,但在品牌塑造方面,仅有上海市黄浦江浦东滨江岸线重点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其中西岸传媒港以“梦中心”为旗舰,已建成一些文化设施。

广州市在进行“珠江黄金岸线”建设时提出打造“水城”品牌,但是并无相应的品牌实施措施;重庆市在“两江四岸”城市设计中提出打造“重庆最突出的都会风貌景观区域”,但目前关注重点仅在于滨江观景与休闲场所规划和滨江路景观设计。

其他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

1.2滨水建筑保存较好,文化功能植入较少国内在进行滨水建筑更新时,核心地段对沿江建筑风貌保留较好,但往往重视打造行政、金融、商业功能,文化功能打造较少。

上海市黄浦区外滩段定位为金融商务中心,沿江建筑全长约1.5km,52幢古典复兴大楼有哥特式、罗马式、现代主义、中西合璧式等多种风格;街道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式。

武汉市沿江大道汉口江滩段有12幢优秀历史建筑及32幢近现代建筑,主要为金融、行政功能。

黄浦区浦东滨江岸线的徐汇滨江——世博园——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定位为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

1.3绿化景观系统较好,文化元素设计较少国内滨水绿化景观总体而言设计较好,但文化元素不多。

上海黄浦江徐汇滨江岸线规划8.4km滨江绿化带。

武汉市汉口江滩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健身、绿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公园,大气恢宏,设计风格与滨江建筑的哥特式风格相呼应;武昌江滩简单朴素,设计风格与滨江小型现代商业相呼应。

1.4项目形式类别较好,层次定位有待提升滨水区更新项目形式多样,主要类别有商业、金融、文化等。

以商业项目为主导的有武汉市青山江滩毗邻的滨江商务区,区内有武商众圆广场、深国投印象城、综合体奥山世纪广场等现代购物中心。

以金融项目为主导的有上海市黄浦江南外滩滨水区,规划在滨水腹地形成金融主导的立体复合业态布局。

以文化项目为主导的有上海徐汇滨江岸线,倡导文化休闲,规划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油罐演艺中心等,并保留龙华工业文化遗存。

滨水区更新项目形式、类别较好,但除上海徐汇滨江岸线规划有将与美国梦工厂合作的“东方梦工厂”这样少数大型中外文化合作交流投资项目外,其他项目层次定位大部分只针对本区域或本市,在辐射城市周边区域甚至更广范围方面项目影响力不足,有待提升。

新加坡河在滨水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策略和文化策略可为我国滨水区更新提供经验。

2新加坡河概况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是新加坡的生命之河,是在海水冲涌的基础上人工开凿而成的运河,贯穿整个城市,总长约3.2km。

起于金声桥,流入滨海湾蓄水池。

早期维持移民的生计,1819年英国殖民者斯坦福·莱佛士在新加坡河口登陆,19世纪20年代通过免税政策发展转口贸易,新加坡成为一个繁忙港口,商船往来,河岸建起成排商行、货仓;新加坡河两岸逐渐发展,成为商贸中心。

19世纪末,新加坡大部分船运业务都要通过新加坡河进行。

新加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发展,港口经济转型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航运衰落导致新加坡河两岸的航运服务功能随之减弱,加上多年航运导致河道严重污染,滨水区功能衰退。

为使新加坡河及滨水区重新充满活力,新加坡河道更新工程提上日程。

1977年,政府发起清理河道的运动,措施包括重新安顿周边贫民、每日清理河床垃圾、改善排水系统,80年代末污染已被控制在安全水平,河水得到净化。

同时,以经济发展和转型为契机,政府以河为轴,进行滨水区更新,通过多种创新策略赋予河道新的功能,打造岸线空间,强化公共区域,重塑滨水活力,时间长达20年[1]。

至1996年,新加坡河沿岸,特别是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罗拔申码头一带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以及文化中心,集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城市名片。

图3 克拉码头更新前后对比(来源:百度文库《新加坡—克拉码头案例》) 3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空间策略3.1分段规划定位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设立机构,科学配置土地,区别供给各种类型的土地。

在研究不同地段如何定位,发展何种功能时,结合河流上下游关系进行流域协调,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滨水地段腹地功能等综合考虑和协调。

新加坡河沿岸通过区别供地使土地使用多元化,主要是从生产用地转变为生活用地,岸线也从生产型岸线转变为生活型岸线。

按功能不同,从上游到下游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罗伯申码头滨水区,更新以住宅、酒店为主;第二段为克拉码头滨水区,更新以商业、娱乐为主;第三段接近国会大厦,更新以体现市政及文化特色为主。

同时,为使河道和两岸岸线空间整体发展,设计行人桥和地下行人道增加两岸联系。

3.2建筑风貌控制新加坡河为公共空间,因此滨水区建筑更新时注重围合感的营造,创造出空间层次感强的沿河空间,在建筑尺度、退界、高度控制方面均有控制。

一是建筑尺度,保留河两岸原有的传统街区尺度,大部分为小于150m ×150m 的小街区,可达性良好[1]。

二是建筑退界,沿岸建筑与河岸距离较近,大多为10—15m ,底层多为界面连续的餐饮和商业铺面。

三是建筑高度,多采用“退台”形式,规划沿河建筑不能高于4层,离前排建筑16m 限高则为10层,外围后排新建建筑限高为35层。

3.3灰空间设计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

因此滨水区更新时注重具景观效果、游憩功能的临水灰空间设计,以满足公众遮阳、避雨的需要。

沿河商铺在铺面外常设置门廊、伞座,供户外餐饮之用。

克拉码头的天棚绵延于街巷空间,遮盖部分街道、建筑、树木,部分天棚延伸至河内约1.5m(图4)。

其材料为ETFE膜,白天透明,自然光线可射入;晚上有色彩变幻。

每个天棚安装的风扇装置可导入自然风,促进街道空气流通。

图4 克拉码头的天棚设计灰空间时在空间形式和技术手段方面进行创新,重视改善微环境,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使街区传统与现代交融,更具吸引力[2]。

4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文化策略4.1更新品牌塑造新加坡河道更新工程是城市整体更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国家定位目标为“特色全球城市”,新加坡河沿岸更新设计宗旨为“反映新加坡文化传统及地域特色的公共活动走廊”[1],口号之一为“庆典之河:拥抱并庆祝城市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遗产”(CELEBRATION RIVER:embracing and celebrating the rich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eritage of the city),与城市发展理念契合,旨在通过更新转变空间功能,既传承文化传统,又变革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化和本土化兼容的空间载体,推动城市发展。

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品牌塑造。

4.1.1品牌标识设计新加坡河区的品牌标识(LOGO)为抽象的波浪形图案形成的一个圆圈(图5)。

在新加坡河更新过程中,此标识可引起公众共鸣,为打造一个标志性“24小时河区”起重要作用。

目前,新加坡河已经成为新加坡最著名的传统景点。

图5 新加坡河区品牌标识设计(图片来源:百度文库《新加坡—新加坡河两岸改造规划—Singapore River Presentation》)4.1.2庆典活动打造与新加坡河有关的庆典活动主要有两个,有助于延长公众在新加坡河停留和观光的时间,对新加坡河流文化及国家文化的宣传非常重要。

4.1.2.1新加坡河节新加坡河节(Singapore River Festival)是为庆祝新加坡河而设,于每年6月底举行,体现历史与时尚交融。

节庆期间,河两岸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大部分免费,部分专为狂欢者和游客举办。

活动包括驳船游行、梦幻表演(高空特技、木偶戏)、魔术表演、舞台剧、音乐会和主题派对等,其中驳船游行用7艘不同主题的驳船回顾新加坡河昔日风貌,并展示新加坡河的演变——5艘展现新加坡19至20世纪的代表人物,2艘安置2m高的巨型模型;舞台剧《河之恋》讲述往昔新加坡河畔的繁华景象以及河边发生的故事(图6)。

此外,亚洲文明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至午夜24时;水上出租车于周末19:00—24:00免费在三个主要活动的码头接送游客,“河马之旅”(DUCK&HIPPO)巴士免费把游客从乌节路送至克拉码头[3]。

图6新加坡河节庆祝活动(来源:参考文献[3])4.1.2.2春到河畔迎新年“春到河畔迎新年”(Singapore River Hong Bao)为新加坡的农历新年活动,可视为“春节庙会”,是大型游园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