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2012年第0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2期)Total No .302收稿日期:2011—11—06作者简介:王丽丽(1976—),女,吉林农安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孙愫汎(194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王丽丽,孙愫汎(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22)摘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与根源,指出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现实会逐步证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真理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金融危机;危机理论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79—03一、问题研究背景2007年以来,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市场,并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

此次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危机,各国政府实施了降息、大幅减税,货币贬值,增加政府支出,公布刺激经济计划等一系列措施。

如此强烈的连锁反应,已促使人们在提出应对措施的同时不得不思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经过层层探析,最终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是从商品流通形式的分析开始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产品有了剩余之后,人们进行偶然的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商品和货币,当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币之间的矛盾,使得商品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使商品生产者生产过量的产品成为可能。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在支付货币时不再用现金支付而采用赊账方式,如果某些债务人到期不能支付欠款就会影响其他债务人的支付能力而使整个信用链条发生断裂,不仅使商品销售难以为继而且会引起一系列企业破产。

但是,马克思指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才会从可能转变为现实。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说:“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

”这就是促使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三个因素。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使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多数人只占有很少的生产资料或不占有生产资料,两极分化严重。

资本积累的发展,造成了商品生产的过剩,然而劳动人民的购买能力却在相对减少。

在资本主义繁荣时期,信用制度充分发展。

马克思认为,当生产相对过剩存在时,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会绝对化、公开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才成为现实。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同于斯密的一般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及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所谓生产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97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视角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一)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直接表现为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但其本质仍然是商品的相对过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结构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重新组合和构建。

一方面表现是制造业等传统工业部门的萎缩,另一方面是虚拟资本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虚拟资本的膨胀式发展彻底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主导力量以及经济关系都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虚拟经济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虚拟资本最初表现为股票和债券,但是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据估计现代西方金融衍生品有约1500种之多,远比马克思时代芜杂了许多倍。

银行,房地产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大力推广次级贷款,并将资产证券化,由次贷伴随的衍生物向整个证券市场蔓延,使风险层层分担,层层受益。

但究竟是风险,还是收益,要取决于最初的经济实体(如房产)能否不断升值。

如果一旦房价下跌,最初的购房者无力还贷,也使相关投资者血本无归。

所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在高度发达的金融信贷体系下,在“寅吃卯粮”的政策驱动下,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表面繁荣。

然而一旦利率上升,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次贷危机由此拉开帷幕,金融危机也就不可避免地汹涌而来。

(二)保守自由主义政策的实行使个别企业内部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化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是在反封建的过程中产生的,使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一段经济蓬勃发展时期。

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古典自由主义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凯恩斯主义证伪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入了一个国家职能观的新时期,并引领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几十年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70年代中期出现的滞涨危机催生了保守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重新复兴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

主张经济活动自由放任,这一理论导向在经济和金融实践领域即表现为去监管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的执政理念所运用的就是保守自由主义消极国家理论,这一经济政策在美英两国推行并向其他国家辐射。

实践证明,以“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为基本特征的“去监管化”的经济运行模式导致了经济动荡和社会政治不稳定现象的发生,而这一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正是保守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

在美国,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多年来一直对金融市场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所以金融杠杆被无限放大并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

最终,金融泡沫破裂,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相继发生。

由上可以得出:自由主义的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变化,历史证明,无论是自由主义的积极国家论还是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论都不能阻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包括金融危机)的发生,自由主义只能够在管理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废除资本主义的顽疾———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使是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积极监管和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其代表的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改变不了资本的本性,就像马克思所描述的:“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升级后,资本人格化自我膨胀的必然结果。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所推出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债券,归根到底,其最终目的就是“试图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在资本不断扩张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贪婪性和疯狂性。

(三)经济全球化使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波及面广、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无一幸免。

受到危机打击的首先是危机爆发中心的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在它们的危机不仅在金融领域继续蔓延,而且没有因08政府“救市”而停止,还正在向实体经济层面延伸。

除此而外,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于产品生产相对过剩,内需不足,不得不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我国的出口地主要是美欧各国。

危机爆发,当地居民收入减少,我国出口出现萎缩。

另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由于订单大减,经营越来越困难。

以至大批出口型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口剧增。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之所以社会主义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整个世界经济体系,自然会受到美国等强势经济实体的影响。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联成一体,从而相互影响。

第二,市场经济的双刃性。

1978年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使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由第13位跃居到第4位。

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但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等特征使中国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贸易依存度过高、国内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金融危机的发生又加剧了此类问题的发生。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经济,本身也蕴涵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理论是正确的,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虽然资本主义在当今时代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周期性经济危机必然会再次发生。

解决的方式只有一个: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否则,虚拟经济的泡沫破灭了,又会产生新的泡沫。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绝不可能发生全面生产过剩危机,但是发达国家为了解决次贷危机,必将使其资金回流,从而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