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

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

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作者:谢正义时间:2012-04-27马克思所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的总结。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揭示的某些特点仍然会显现,但引发经济危机的新因素也产生了,经济危机的新特征也出现了。

因此,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新认识马克思没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专门论述,经济危机理论是分散在《资本论》有关章节中的。

马克思研究的是当时条件下的经济危机现象,是生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而导致生产过剩的因素主要在以下方面:1.盲目生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分析再生产时指出,资本家生产的商品除了销售给产业资本家外,主要销售给大商人,堆积在转卖者手中,没有直接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使得资本家认为商品畅销,因而再生产仍然按相同的规模或扩大的规模进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盲目性。

当盲目生产使得商品越来越多,并超过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就导致商品滞销、生产过剩、工厂停工减产,引发经济危机。

这种盲目生产一方面来自于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来自于机器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马克思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指出,“工厂制度的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

”2.固定资产更新。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提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资料变换加快了,因无形损耗而远在有形寿命终结之前就要不断补偿的必要性增加了。

寿命已经完结而要用实物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的数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

这就需要用不断的相对过剩来补救,需要生产出超过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资本。

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这种生产过剩是无政府状态的一个要素,会导致经济危机。

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指出,“这种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

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驰、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

”3.信用扩张。

马克思认为,“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

”只要再生产过程不中断,资本回流有保障,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而当商品资本找不到销路,资本回流延迟,产业资本就会出现过剩,大量的固定资本闲置不用,信用将会收缩,现金出现奇缺,通过信用获得商品就比较困难,最终引发工厂停工,原料堆积,制成品充斥商品市场。

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

”正是基于上述情况,马克思强调,“银行和信用同时又成了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引起危机和欺诈行为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

”二、如何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待当代经济危机当代经济危机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看,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等当代经济危机均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特征,但诱发经济危机的因素出现了新变化,由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和生产过剩的特点非常明显。

1.国际投机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导致需求下降,引起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1997年,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对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汇率跌20%。

随后,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股市跌幅达30%-60%,货币贬值幅度达30%-50%。

因股市衰退,股价下跌,货币贬值,降低了居民收入和购买力水平,导致产品过剩和生产能力过剩,爆发经济危机。

另一方面,在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外资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导致生产停滞,经济严重衰退。

经济危机虽然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现象,但不是马克思理论所说的盲目生产、固定资产更新和信用扩张造成的,而是由国际投机商破坏金融市场,导致收入和需求降低形成的。

2.信贷危机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贷款过多地投向房地产等产业,商品房供给过多,商品房空置率较高,银行呆账增加,不良资产日益膨胀,致使部分金融机构倒闭。

金融机构的倒闭又引发企业贷款困难,周转资金不足,企业倒闭,爆发经济危机。

在1997年的危机中,泰国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信用扩张过度,导致供给过多,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过多地向低收入者贷款造成的。

在2006年之前的5年内,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房价较高,许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利差愿意向低收入购房者贷款,次级抵押贷款的需求过旺。

而后来大批购房者无法偿还房产贷款,市场上的住房无法销售,住宅商品大量过剩,造成贷款无法收回,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引发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由美国次代危机引发的信贷危机还造成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基本上也是马克思所说的信用扩张过度造成的,但其发生的机制又有所区别。

美国次贷危机是消费者的信用危机导致金融机构信用危机而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

金融政策失灵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政府实施金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在这两次当代经济危机前和危机之中,政府的金融政策反而引起国际投机上升,消费者实际支出水平增加,消费能力下降,导致需求不足,引发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美国实行较高的利率政策,希望通过高利率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但这种调控措施提高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增加了低收入购房者的还贷成本,同时,高利率政策使投资下降,失业上升,低收入者无法通过工资性收入进行正常的房贷还款。

这种高利率政策还进一步引起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房价持续下跌,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增加,出现信贷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引发许多大银行巨亏,美国股市、欧洲股市、亚太股市均下跌,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

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而资本市场开放过快,管理混乱与失控,使得国际投资者有机会进行投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更好地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释当代经济危机,就需要我们根据当前经济危机发生的新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1.经济危机诱发的新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生产的盲目性在减少,生产的计划性在增强,由盲目生产、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现象较少,而由金融危机导致消费者收入下降,需求不足引发经济危机的现象却非常突出,近十多年来发生的两次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表明经济危机已由供给过剩型转向需求不足型。

居民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危机引起股市、汇市等金融产品价格下跌造成的。

虽然金融越来越发达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金融风险越来越分散,但由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如美国金融体系相对成熟,市场发达,拥有各类对冲风险工具,但仍发生了金融危机。

事实上,分散风险的衍生品链条越长,风险结构越是复杂,市场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也越容易由某一环节上产生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在引起居民收入下降,消费水平降低的同时,也导致信贷紧缩,企业周转资金不足,企业破产倒闭,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

从这方面来说,经济危机已由生产过剩型转向金融危机型。

2.经济危机出现的新特征。

在危机阶段,整个社会处于瘫痪和混乱状态之中。

但当代经济危机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一是由产品过剩、企业倒闭向信贷危机、金融机构倒闭转变。

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出现的是产品过剩、企业倒闭,而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的是股市和汇市大跌,资产缩水,信贷危机,金融机构导闭。

二是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播。

以往经济危机一般先由产业危机开始,进而引发金融动荡,由经济危机向金融危机蔓延,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传播。

而东南亚危机改变了以往经济危机发生、传播的路径。

东南亚地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基本面较好,金融危机的发生带有突发性、连带性的特点,由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蔓延。

美国次贷危机也是首先发生信用危机,之后出现经济危机的,危机是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播。

三是危机传播速度由慢向快转变。

由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传播速度较慢,而当今世界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因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传播速度非常快。

1997年国际游资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首先击溃的是市场信心,从而引发“群羊”心理效应,形成所谓“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东南亚金融危机在短短五个月时间内不仅传播到东南亚主要国家,也传播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很快席卷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四是经济危机扩散模式的变化。

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主义国家,科技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经济危机的发生首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盲目生产导致产品过剩引起的,并进而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是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的方式。

而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然后波及发达国家,西方7国中日本和德国还受到了较大的牵连,引发经济衰退。

这一事实说明,经济危机已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转变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以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两种模式。

3.固定资产更新的新效应。

马克思认为,固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定资产更新是经济危机爆发的起点。

事实上,固定资产更新有可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美国实施了促进IT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应用软件及信息技术,大规模更新固定资产,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中,美国投资增长率高达9%至10%但美国没有出现经济危机,也没有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相反,1999年的美国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投资对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75%,美国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推动了美国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并带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