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诵短寓言故事

朗诵短寓言故事

朗诵短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一天到晚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什么也不愿干却总是异想
天开,一会儿想着要吃这,一会儿又想着要吃那,又不想费力气。

一天,他躺在床上忽然想到要能吃上野兔子做的佳肴该多好呀。

他曾听人说鹘hu乌
可以捕捉野兔,于是他勤快了一次,起床出门到市场上去买鹘乌。

他在街上转来转去,不
知鹘乌是什么模样。

七买八买竟把一只鸭子买回家了,反正他还是不知道。

第二天,这个人把鸭子带到野地里,等着野兔跑来。

等呀等,果然有野兔子跑过来了。

这人立即将鸭子抛掷出去,让鸭子去抓野兔。

可是,这只鸭子飞不起来,一抛出去它就扑
打着翅膀落在地上了。

这人急了,又抓起鸭子再抛掷出去,鸭子又重重地落到地上。

这个
人烦死了,他接连三四次把鸭子抛掷出去,鸭子始终是飞不起来。

这时,只见鸭子摔倒了又从地上站立起来,哀哀地对他说:“我只是个鸭子呀!你杀
了我,吃我的肉,这是我应尽的本分。

可是你要我去抓兔子,我哪能做得到呢?你为什么
偏偏要把抛掷的苦处强加到我头上呢?”
这个人却皱着眉头说:“你怎么会是只鸭子呢?我只当你是只飞得快、善于捕捉野兔
的鹘乌呢。


鸭子没办法,为了让这个人相信自己的确是只鸭子,它伸出自己的脚蹼给他看,说:“你看我这连在一起的脚丫子,看我这笨手笨脚的样子,是会捕捉野兔的鹘乌吗?”
这个人无可奈何地看看鸭子,再看看四周,那只野兔子早已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这个
人只好沮丧地返回家去。

所以说,不顾客观实际,单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强人所难,终究是达不到应有效果的。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

有个叫子张
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

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
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
后去了。

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

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
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

车夫对
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

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

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
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

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
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

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
尾巴拖在厅堂上。

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

真龙感到莫
名其妙,很是失望。

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
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有一个读书人,本来没有大学问,可不论见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论。

一天,这个读书人到艾子那儿去,好像是请教艾子而实则是刁难人。

他问艾子说:
“凡是大车的车身下面和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这是为什么呢?”
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而车和骆驼又经常在夜间赶路,如果它们一
旦狭路相逢,就难以回避而相撞。

因此,给它们挂上铃铛正是为了在离得还较远时就互相
给对方送个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说完,那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着铃铛,佛塔永远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难道佛塔也需要挂上铃铛以便夜间行走避免相撞吗?佛塔为什么也要挂上铃铛呢?”
艾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真是死板。

你没看到那些雀鸟总喜欢在高处筑巢吗?它们筑巢的地方总会撒下污秽不堪的粪便,在塔上挂着铃铛,雀鸟飞来时,铃铛便摇晃作响,这样,雀鸟就不敢来筑巢了。

这和大车、骆驼挂铃铛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这个读书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问:“猎鹰、鹞子的尾巴上也都带着小铃,这也是为
了防止雀鸟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一听,“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说:“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是故意装傻呢还是
真不开窍呢?猎鹰、鹞子捕捉鸟兽常常进入树林或灌木丛中,束脚的绳子有时被树枝挂住,挣脱不开,于是它们在振动翅膀时铃声就会响起来,猎人听到铃声,就可以知道它们在哪
里从而找到它们。

猎鹰、鹞子脚上系铃铛当然跟雀鸟筑巢没什么关系啦。


读书人还不罢休,继续纠缠着问艾子:“我见过那送葬的队伍,前面有个人总是摇着
铃铛唱挽歌。

我原先还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了,原来是怕树枝缠住他的脚,以便
让人们循着铃声好找到他呀。

只是我还想问您,那个人脚上的带子是用皮条做的呢,还是
用丝线编成的呢?”
艾子实在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答读书人说:“那个摇铃铛的人是死者的向导,因为这
死者生前好狡辩、刁难人,实在难缠,所以才摇着铃铛让他的死尸感到快乐呀!”
读书人至此终于无话可说了。

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片面地抓住某些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把偶然的巧合当作必然的联系,因而犯了偷换概念、混淆是非的逻辑错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