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而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经典的成语典故,快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1.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
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
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
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阿!”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2.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空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
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样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样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透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4.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必须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
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
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
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汉宣帝时,匈奴的势力衰落了。
此时,匈奴内部出现了两个单(chán)于(匈奴君主的称号)对抗的局面。
其中呼韩邪单于想借助汉朝的支持,统一整个匈奴,于是决心归依汉朝。
他两次到长安见汉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欢迎,他也表示愿协助汉朝政府保护边境。
公元前36年,汉朝派兵攻打了另一个单于,帮忙呼韩邪统一了匈奴。
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长安,向当时的汉元帝提出,愿意当汉家的女婿,恢复和亲。
元帝立即答应,并在宫女中进行选拔。
有一个叫王昭君的宫女主动提出要去和亲。
王昭君又秀丽又聪明,很受呼韩邪的喜爱,被封为“宁胡阏(è)氏”,意思是将与汉朝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
王昭君出塞以后,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匈奴与汉的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安定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