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

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

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板图、收集到的材料 (或课件) 辅助教学,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启发,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教学准备】
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挂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收集的相关资料(或课件)、课前用彩笔板出印度工业分布空白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1-2分钟)
二、学导达标
学习任务一: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学习任务二:发展中的工业
对照图例说出四大工业城市的工业部门。

工业部门分布中与原料产地的关
四、迁移提升(3-4分钟)
五、智能测评(5-8分钟)
1.实行“绿色革命”改善粮食生产技术的国家是()
A.中国 B.印度 C.日本 D.俄罗斯
2.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 )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 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3.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 )
A.恒河上游地区 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 D.东北部平原和半岛沿海地区
4.有一批货物要从加尔各答运到日本,这批货物最可能是 ( )
A.小麦 B.棉花 C.水稻 D.麻纺织品
5.关于印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独立后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发展本国工业B.现在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虽是发展中国家却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6、读印度图回答:
(1)ABCD四地中首都是,名称是。

(2)城市A 位于恒河三角洲附近,这里盛产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纺织工业。

(3)城市B为该国最大的港口和纺织工业中心,其周围盛产。

(4)城市D 是印度的信息产业中心,有印度“硅谷”之称。

(5)印度钢铁工业集中分布区有丰富的、、等矿产资源。

(6)印度工业分布的共同点是接近产地。

(7)农作物E ,F ,由于推行的成功,印度目前已有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出口国。

(参考答案:1、B 2、C 3、D 4、D 5、C
6、(1)C 新德里(2)加尔各答黄麻麻(3)孟买棉棉花(4)班加罗尔
(5)煤铁锰(6)原料(7)水稻小麦绿色革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