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主要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特点及施肥技术

广西主要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特点及施肥技术

广西主要作物养分需求特点及施肥技术一、水稻我区水稻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吸收氮1.9-2.2公斤,磷(P205)0.8-1.02公斤,钾(K2O)2.1-2.86公斤。

但由于栽培地区、品种类型、土壤肥力、施肥和产量水平等不同,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会发生一些变化。

通常杂交稻对钾的需求高于常规稻约10%左右,粳稻较疝稻需氮多而需钾少。

此外,水稻是喜硅作物,对硅元素的需求量很大,每生产100公斤需吸收17.5-20公斤,一般应采取稻草还田或增施硅酸肥以满足其需求。

水稻的整个生育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营养生长期主要是营养体根、茎、叶的生长,并为生殖生长积累养分,此期以氮素旺盛吸收和同化作用为主导,即以扩大型代谢为主,施肥目标在于促进分蘖,形成壮苗,确保单位面积有足够的穗数。

生殖生长期主要是生殖器官的形成、长大和开花结实。

此期是扩大型代谢逐渐减弱,贮藏型代谢逐渐增强至旺盛,即以碳素同化作用为主,施肥应以促穗大、粒多、粒饱为中心。

这两个时期是相互联系着的,只有在良好的营养生长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生殖生长。

因此,掌握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和营养特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进行合理施肥,才能获得高产。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是:分蘖期由于苗小,稻株同化面积小,干物质积累较少,因而吸收养分数量也较少。

这一时期,氮的吸收率约占全生育期吸氮量的30%左右,磷的吸收率为16%~18%,钾的吸收率为20%左右。

早稻的吸收率要比晚稻高,所以在早稻生产上强调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这是符合早稻吸肥规律的。

水稻幼穗分化至抽穗期,叶面积逐渐增大,干物质积累相应增多,是水稻一生中吸收养分数量最多和强度最大时期。

此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百分率几乎占水稻全生育期养分吸收总量的一半左右。

水稻抽穗以后直至成熟,由于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吸收养分的数量显著减少,N的吸收率为16%~19%,P2O5的吸收率为24%~36%,K2O的吸收率为16%~27%。

一般晚稻在后期养分吸收率高于早稻,生产上常常采取合理施用穗肥和酌情施用粒肥,满足晚稻后期对养分的需要,这是符合晚稻需肥规律的,就水稻品种而言,晚稻由于其生育期短,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在移栽后2~3周形成一个高峰。

而单季稻由于生育期较长,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一般分别在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形成两个吸收高峰。

因此,施肥必须根据水稻营养规律和吸肥特性,充分满足水稻吸肥高峰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二、玉米1、营养特性玉米生育可分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

研究表明,玉米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N、P、K吸收表现出苗期少,拔节期显著增加,孕穗到抽穗期达到最高峰。

夏玉米生育期短,吸收氮素的时间较早,拔节孕穗期占总量的76%。

玉米施肥应根据这一特点,在需肥高峰期前施用。

2、施肥用量玉米是高耐水肥且需肥量大的高产作物。

玉米高产需从土壤吸收大量的营养元素,其中以氮、磷、钾三元素需要量最多,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玉米子粒,需吸收氮(N)2.5—2.7公斤、磷(P2O5)1.1—1.4公斤、钾(K2O)3.2—3.8公斤。

亩产夏玉米500公斤,约需施入尿素25—35公斤,普钙50公斤,氯化钾15公斤,硫酸锌1—2公斤。

3、施肥方法(1)、种肥:对未包衣的种子,播前晒种2—3天,用锌肥2钱加水一两,拌种1.5—2公斤,堆闷1小时,摊开阴干即可播种。

锌肥拌种可增产10%。

(2)、追肥:夏播玉米多数是白籽下种,追肥显得十分重要。

玉米追肥要避免“一炮轰”的方法,应掌握分次追肥,前重后轻的原则。

亩产400公斤的夏玉米只需追施一次氮肥,在玉米7—8叶期深施尿素25公斤;对于亩产500—600公斤的夏玉米,拔节肥(5—6叶期)应占总施氮量的三分之二,喇叭口肥(10—11叶期)占三分之一,施肥总量适当增加。

施用碳酸氢铵之类速效氮肥可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

磷肥、钾肥、锌肥可在拔节期一次施入。

如果前茬冬小麦施足磷、钾肥,也可以仅追施尿素,利用前茬冬小麦的磷、钾肥后效即可。

三、大豆1、大豆的需肥特点(1)大豆自身有固氮作用。

大豆生长发育所需肥料由根瘤菌供给和从土壤中吸收。

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为大豆利用,固氮作用高峰集中于开花至鼓粒期,开花前和鼓粒后期固氮能力均较弱。

(2)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

据研究,每生产100公斤大豆种子,需吸收纯氮6.5公斤、有效磷1.5公斤、有效钾3.2公斤,但大豆根瘤菌有固定氮素的作用,在生育期吸收的氮50%-60%左右由根瘤菌供给,因此每生产100公斤大豆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约3.2公斤。

大豆虽需磷较少,但大豆对磷的利用率较低,因此还需有充足的磷肥供应,才能满足大豆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

此外,喷施钼、硼锌、锰等微肥有增产效果,钼和磷最好配合喷洒。

(3)大豆不同生育阶段需肥量有差异。

开花至鼓粒期是大豆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开花前和鼓粒后吸收养分较少。

2、施肥技术(1)、基肥:多施有机肥。

用较多的有机肥作底肥,不仅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而且有利于根瘤菌的繁殖和根瘤的形成,增强固氮能力。

大豆根系有固氮菌,对氮肥需求量较少,对磷钾肥需求较多,在肥料施用上重点施好基肥,增加磷钾肥,一般中等地力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45%复合肥20-30公斤作基施。

(2)、追肥:生长前期(长高长叶分枝期),如叶小、色淡、苗弱、枝短表现肥力不足时,要及时亩追尿素7-8公斤作促苗肥;开花结荚期开沟追施45%复合肥10-15公斤即可,既满足大豆鼓粒的需要,又不会造成植株旺长,具有良好的增产作用。

3、根外补肥:大豆进入花荚期是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最多的时期,可用尿素0.5-1公斤对水50-60公斤于晴天傍晚喷施,喷施部位以叶片背面为好。

从结荚开始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对鼓粒结实作用明显,增产效果显著。

四、马铃薯每生产1000公斤鲜薯需氮(N)4.4—5.5公斤,磷(P2O5)1.8-2.2公斤,钾(K2O)7.9-10.2公斤。

氮、磷、钾之比为1:0.4:2。

马铃薯吸收氮、磷、钾的数量和比例随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

苗期是马铃薯的营养生长期,吸收的氮、磷、钾分别为全生育总量的18%、14%、14%。

块茎形成期(孕薯至开花初期),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对养分的需求明显增多,吸收的氮、磷、钾已分别占到总量的35%、30%、29%,而且吸收速度快,此期供肥好坏将影响结薯多少。

块茎增长期(开花初期到茎叶衰老期),茎叶生长减慢或停止,主要以块茎生长为主。

植株吸收的氮、磷、钾分别占总量的35%、35%、43%,养分需要量最大,吸收速率仅次于块茎形成期。

淀粉积累期,此期茎叶中的养分向块茎转移,茎叶逐渐枯萎,养分吸收减少,植株吸收氮、磷、钾养分分别占总量的12%、21%、14%。

根据马铃薯成苗快,幼苗速熟的特性及三要素的作用与吸肥规律,马铃薯施肥应按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增施钾肥。

基肥通常占总肥量的80%或更多,一般情况下应将大部分或全部肥料于播种或临近播种前施用,以增进氮的吸收和促进和叶面积的发展。

基肥以厩肥、土杂肥等有机肥为主,配合无机磷肥和钾肥,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22.5~30.0t,无机磷肥225~375kg,草木灰1.50~2.25 t,作包厢肥集中施用。

播种时每公顷用人粪、尿15 t或氮肥75.0~112.5kg作种肥,使出苗迅速整齐,促进健壮生长。

五、甘薯1、对主要元素的吸收甘薯一生中需钾素最多,其次是氮素,再次是磷素。

此外,还需钙、镁、硫、锌、铁、铜、钼、硼等。

甘薯增施肥增产最显著,但单独过量施用钾肥,也会降低甘薯对钾肥的利用率和薯块烘干率。

要求N、K比例协调。

硼和镁能显著提高块根的蛋白质含量。

甘薯对养分的吸收与品种、产量、生长状况、土壤肥力及气侯特点等有关。

据资料,一般生产1000kg薯块,需从土壤中吸收氮5kg,磷2 kg,钾11.5 kg,氮、磷、钾比例为1:0.4:2.3,但不同甘薯生长类型和产量间有差异,其中高产田块钾、磷肥施用量有增多趋势,需氮量有减少的趋势。

2、各生育时期的营养特性甘薯大田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吸收一般以前、中期为多;当茎中进入盛长阶段,氮的吸收达到最高峰;生长后期吸收氮素较少。

磷素在茎叶生长阶段吸收较少,进入薯块膨大阶段略有增多。

钾素在整个生长期都较氮、磷为多,尤以后期薯块膨大阶段更为明显。

3、甘薯的施肥技术每产1000公斤鲜薯需要氮素5公斤,磷2.0公斤,钾11.5公斤。

需钾比例大。

甘薯施肥要有机无机配合,氮素的吸收一般以前、中期为多;茎叶进入盛长阶段,氮的吸收达到最高峰;生长后期吸收氮素较少。

磷素在茎叶生长阶段吸收较少,进入薯块膨大阶段略有增多。

钾素在整个生长期都较氮、磷为多,尤以后期薯块膨大阶段更为明显。

(1)、基肥夏薯多重施基肥,占总肥量的70%~80%。

一般在作垄时集中进行条施,即将肥料施在垄心内,或作垄后于垄顶开沟施入(又称包心肥),使肥料流失少,吸收快,肥效高。

一般每公顷施人畜粪水1.5*104kg,或施土杂肥2.25*104—3.0*104kg,过磷酸钙375~450 kg,草木灰600~1500 kg。

(2)、追肥甘薯追肥原则为“前轻、中重、后补”。

前期促苗肥宜早,一般在栽后7~15天进行,每公顷施尿素45~75 kg或稀薄人粪水1.5*104—2.25*104 kg,在基肥、苗肥不足或土壤肥力低的薯地,可在分枝结薯阶段(栽后30天左右)追施壮株肥,每公顷施尿素75~90 kg,以促进分枝与结薯。

麦/玉/薯阶段旱三熟制一般在收玉米前20-30天穿林追肥产量较高,每公顷施人畜粪水300~600担,纯氮45-75 kg。

中期施“促薯肥”或“夹边肥”促使薯块持续膨大增重,一般在栽后50~70天内追施,套栽甘薯玉米收后,每公顷施稀薄人粪尿 1.5*104~2.25*104 kg(或垄顶出现裂缝时每公顷用尿素75~120kg加草木灰2250 kg 或K2SO4150 kg)。

生长后期追肥为裂逢肥,即栽后80~90天,垄顶出现裂缝时每公顷用尿素75 kg左右兑水或稀薄人粪尿1.5*104 kg沿裂缝浇施,施后应用土盖裂缝。

对前、中期施肥不足,长势差的薯苗,裂缝肥有增产效果。

后期根外追肥一般在收获前40~45天进行,共喷2~3次,每次间隔7~15天,每次每公顷用液1125~1500 kg。

缺钾缺磷的田块,后期根外追施磷钾肥。

一般于白露节前后开始并于傍晚每隔7天喷一次,共喷2~3次。

常用的后期追肥有0。

5%尿素液、0。

2%磷酸二氢钾液、2%~5%的过磷酸钙液、1%的硫酸钾、5%的过滤草木灰水等。

六、甘蔗1、甘蔗需肥特点甘蔗与其他作物一样,一生中需吸收19种元素。

其中碳、氢、氧、氮、磷、钾、钙和硅这8种元素需要量大,称为大量元素,其余11种因吸收量少,称微量元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