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权行为法学复习进程

侵权行为法学复习进程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侵权行为法》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版本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作业要求1. 提交作业时必须准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2. 提交作业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通过案例说明问题。

3. 提交作业必须完成规定的字数。

二.作业内容1.举例说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800—1000字)答:所谓归责,即责任的归结,是指当某种损害事实发生后,因无人主动承担责任,由司法机关判定责任的归属。

归责原则,是指确认和追究责任的一般规则。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当损害事实发生之后,法律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则。

换言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就是行为人的某种行为被确认为侵权行为并承担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则。

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的规则。

侵权责任的承担,有是否应承担责任和承担多大责任等两个方面的问题。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所要解决的,是行为人应否承担侵权责任的问题;而行为人应承担多大责任的问题,由赔偿原则来解决。

由于应否承担侵权责任是承担多大责任的前提,所以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实践中对损害赔偿案件的解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赔偿原则只是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时起重要作用。

第二,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的一般规则。

行为人实施的不法行为,其类型具体多样,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也各有不同。

但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不是行为人承担各种侵权责任的具体条件,而是对于各种具体侵权案件归责理由、归责规则进行一般抽象,总结出的同类侵权行为共同的归责基础。

因而,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法律价值,是具体侵权责任适用规则的概括,适用于多种具体的侵权行为。

第三,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适用于侵权法和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民事责任主要有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分,两种责任因性质不同,其归责原则也不一样。

违约责任以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应否承担违约责任主要看合同当事人是否违反了合同约定。

至于当事人违反合同有无合同以外的正当理由,在所不问。

因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主要就是严格责任原则。

对于侵权行为,法律确定应否承担侵权责任就不仅仅看行为人是否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且要看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是否有正当理由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有几个,其体系如何构成,存有分岐。

在提出归责原则的科学体系时,有必要对既有的观点进行分析。

民法学者所提出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结构,主要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元归责原则说、二元归责原则说和三元归责原则说。

一元归责原则说认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只有一个,即过错责任原则。

其他人的责任、动物的责任或者建筑物的责任实际上都是因为人的过错的责任。

这种观点否认在过错责任之外确认任何其他的归责原则,主张扩大过错责任来解决侵权法领域的新问题。

二元归责原则说认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为两个,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对于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需要法律做出特别规定。

三元归责原则说主要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适用一般侵权行为的一般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是适用于各种特殊侵权行为的原则,而公平责任原则是为弥补过错责任的不足,不补救当事人的损害而存在的一项归责原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这种观点将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作为一种单独的归责原则,将公平责任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责任形式。

我们认为,侵权责任归责的核心是过错,归责原则也必须体现过错。

理由有二:其一,过错责任是法律责任设定理论根据的必然结论。

法律责任的实质是,一旦行为人做出了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国家就代表着社会群体对该行为人提出谴责、责备,并依此认为该行为人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而国家设定法律责任的理论根据主要是两种:行为人具有自由意志;行为人对法律义务的预约性同意。

从伦理学上看,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可以在多种行为动机诱因、多种可供选择的行为中自主地选择动机、选择行为;每个行为人无论是选择向善,还是选择作恶,都是出于个人自决。

另一方面,法律义务都是经过行为人事先同意的,其中,法定义务是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参与民主立法而同意的,约定义务是行为人通过订立契约直接同意的。

这样,每个人自由地选择了违反事先同意的法律义务,其意志便是应指责的,都应因意志自决而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负责。

2在侵权法中,行为人出于自由意志,在有多种选择可能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那些对他人有害的不法行为时,便是过错的主观心理状态。

这种意志选择上的过错,如果造成损害后果的发生,就最终成为要求不法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

因而,法律责任的设定一般要以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人存在着过错为前提,过错责任原则应是法律责任最一般、最基本的责任原则。

其二,过错责任是侵权法预防功能的必然要求。

预防损害发生的功能,是侵权行为法的重要功能之一。

侵权行为法的预防功能,通过具体的侵权责任制度体现。

全部侵权责任制度如何体现这一功能?须通过过错责任原则的具体化实现。

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法律只要求那些有过错的行为人承担责任。

如果行为人没有过错,即使因其行为造成了他人的损害,也不须承担责任。

由于有过错的加害行为是行为人能够控制的,而无过错的加害行为是行为人不能控制的,侵权行为法通过对加害行为甄别,仅对那些有过错的行为人作出制裁,就向所有人传递一个信息:如果有人能够不造成、防止损害的发生而导致损害发生,那么让其赔偿损害是不得已的。

反过来,有理性的人就会对这些的信息作出反应,从而在遇到类似情形时选择那些向善、不造成或者防止损害发生的行为。

这样,侵权行为法的预防功能即得了实现2.举例说明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与抗辩事由。

(800—1000字)答: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构成侵权责任必须具备的条件,即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条件。

侵权行为有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之分。

就一般侵权责任而言,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才能构成:(1)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即必须在客观上造成财产损害或精神损害;(2)行为具有违法性,如因合法行为造成损害,则行为人不承担责任;(3)不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如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则不承担责任。

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不须完全具备上述要件,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或具备一定的特殊条件即可成立。

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一、行为的违法性所谓行为的违法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强制性规定。

二、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既包括对公共财产的损害,也包括对私人财产的损害,同时还包括对非财产性权利的损害。

对财产的损害,包括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

直接损害又称积极的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现有实际财产的减少,间接损害又称消极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可得利益的减少,对人身的损害包括对生命、健康、名誉、荣誉等损害,而且对人身的损害往往也会生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三、因果关系侵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即特定的损害事实是否是行为人的行为必然引起的结果。

只有当二者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一个损害后果的出现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既可能有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也包括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借过错是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主观因素,反映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心理状态。

过错根据其类型分为故意与过失。

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损害结果,仍希望其发生或放任其发生。

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结果应预见或能够预见而因疏忽未预见,或虽已预见,但因过于自信,以为其不会发生,以致造成损害后果。

根据法律对行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过失又分为一般过失与重大过失。

一般过失是指行为人没有违反法律对一般人的注意程度的要求,但没有达成法律对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较高要求。

重大过失是指行为人不仅没有达到法律对他的较高要求,甚至连法律对普通人的一般要求也未达到。

在侵权行为中,一般而言,对过错程度的划分并不影响民事责任的成立与否,也不会影响赔偿责任的大小,因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无论其是故意还是过失,是一般过失还是重大过失都应承担赔偿责任,其赔偿的范围由损害的结果决定,不会因其过错较轻而减轻其赔偿。

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一)正当理由所谓正当理由,是指加害人虽实施了对受害人构成损失的行为,但其行为是正当的、合法的。

1.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1)执行职务的权限来自法律规定,或法律的授权。

(2)执行职务的行为应超过必要的限度。

2.正当防卫行为。

(1)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2)防卫的条件是侵害行为正在实施。

(3)防卫的手段只能针对加害人。

(4)正当防卫不应超过必要的限度。

3.紧急避险行为。

(1)必须有正在发生的危险,威胁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2)除了采取紧急避险的方式外,没有其他可以排除危险的方式。

(3)紧急避险行为不应超过必要的限度。

4.受害人同意的行为。

所谓受害人同意的行为,是指受害人事先明确表示愿意自行承担某种损害结果,而且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1)有同意承担损害后果的意思表示。

(2)意思表示应采取明示的方式。

(3)受害人同意的损害后果,不应违背社会公共利益与法律。

(4)受害人的同意应当在损害发生前作出。

(二)外来原因外来原因,是指损害的发生不是被告的行为造成的,而是被告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的过错。

3.第三人的过错。

第三人过错的特征是: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与被告之间不存在共同过错,既无共同故意,也无共同过失;第三人的过错可以免除或减轻原告的责任。

第三人的过错根据其构成,又可分为:(1)第三人的完全过错。

即原告的损害完全是由第三人造成的,原告与被告均无过错。

被告因此可以免责。

(2)第三人与原告的共同过错。

在此情况下,原告与第三人构成混合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被告的责任则被免除。

(3)第三人与被告共同造成损害。

在此情况下,虽然被告与第三人共同造成了对原告的损害,但只是一种偶然结合的相互作用,双方不是出于共同的故意,也非共同的过失,因此不构成共同侵权。

双方不是承担连带责任,被告只是可以免除因第三人行为造成的部分责任。

3.举例说明数人侵权责任的类型。

(500—600字)2009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侵权责任法》。

其第二章对我国数人侵权行为及其责任承担做了相关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