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势和地形(教案)

地势和地形(教案)

地势和地形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1.学情分析:经过一学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积累和掌握一定自主学习地理的
经验,地势和地形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今后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并且地势和地形是比较形象的自然地理要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了解到相关的内容,但学生在读图方面还比较差。

2.教材地位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地理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

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

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

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识来理解地势地形的概念、分类
(2)学生分析山脉纵横交错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并指出它们在图上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主要的山脉名称、走向及学生回顾和知道哪些有地形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思维。

(2)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讨论图中相关的地理信息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获取有关中国的地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爱国主义之情操。

(2)学生通过动手和合作,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与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2.辨别主要山脉的走向与分布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同学们我们在前一章中了解了我国的疆域面积,众多的人口和多民族的大家庭,那么,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在500万以上的有哪几个民族呢?
(学生):人口最多是壮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有满族、苗族、回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新课导入>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览我国的美丽河山,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了一些国家的自然地理,那么你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
(学生):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
<新课教学>
(教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因为地形是我们学习其他地理自然要素的基础,学习我国地形我们先要了解我国的地势,今天我们就进入我们的新课“地势和地形”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教师):关于我国的地势和地形我们首先要从“地势”这一特点去了解我国的地形,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势吗?
(教师):所谓地势就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我们的话说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
(投影)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幅“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得出我国地势是哪边高哪边低?根据平均海拔高度说出我国可分几个阶梯?仔细读图分析三级阶梯的概况。

(板书)1、三级地势阶梯的概括
(学生):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得出了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的,根据平均海拔可以把我国地势划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是这种粉红色的它雄踞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位于此,它的海拔是8848.13米。

第二级阶梯是中间橘黄色表示的位于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1000~2000米左右,局部地区下降到500米。

第三级阶梯是用绿色表示的位于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在这里众多的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了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这种蓝色的表示的是海域广阔的近海大陆架区,这里水深一般不足200米,其中的岛屿星罗棋布。

(教师):我们已经对我国的地势有了基本的了解,同学们在仔细分析并讨论这幅地形图找出三大阶梯的分界线?
(板书)2、三大阶梯的分界线
(学生):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机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过渡)通过同学们对“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分析了解到了我国的地势的一大特点是西高东低的,为了我们能更形象的对我国地势这一特点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去看看我国地势剖面图。

(投影)展示我国地形剖面图
(教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我国地形剖面图,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剖面图吗?假设现在老师的讲台上有一个苹果,和一把小刀,现在我用小刀竖着沿苹果的中部切开,我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苹果的剖面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地形剖面图的原理就和苹果的剖面图一样的,只是这一刀我们切在了我国的地形上,学们清楚了吗?
(学生):略
(教师):同学们观察分析了我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我想我问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板书)3、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学生):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很不错我们从图中可以推出我国西高东低这一优越性主要有一下几点:
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③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阶梯的交界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和长江三峡水利等。

(过渡)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一大优势。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构成这一大优势的基本骨架是什么呢。

(教师):我们刚才已经分析了我国的各个阶梯的分界线,知道了我国的三级阶梯之间是由山脉来作为分界线的,所以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而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则镶嵌其中。

(板书)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投影)展示山脉分布图,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分析这幅图得出山脉的走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山脉走向的示意图以便有助于学生读懂图上山脉的走向)(板书)2、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于走向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了我国的山脉分布图,也了解到了如何分辨山脉的走向,那么请同学们说说这些延伸的山脉有哪些?
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
2、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
4、东南——西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学生):略
(投影)展示没有标明中国山脉名称的分布图
(教师):我指出图上山脉的名称,同学们自主回答出它们是什么山脉
(学生):略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不少,下面我给出山脉的名称,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这幅我国的地形图之后回答出山脉的两侧分别为什么地形,比如说:大兴安岭西侧是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侧了是东北平原,
(老师在相应的地方指出)
(教师补充)另外还有一种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界,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英雄来此,也让无数英雄在此折腰。

(教师小结)根据我们以上了,我们了解到由于各种不同走向山脉的纵横交错而
把我国地表分隔成了若干的地形区,而山脉常成为各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课堂小结>
通过图片展示和同学们亲自对我国地形图,剖面图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了我国地势的特点及这一特点的优越性,另外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与讨论知道了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与走向。

<巩固练习>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那么,三大阶梯的分界线是山脉和山峰有哪些?
2、说出东南—南北,南北,东西走向山脉?
3、说一说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
4、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布置作业>
1、画一幅中国地势分层设色图,并标明各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2、完成课本上P27页活动中的练习题。

【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采用了学生自主研讨法,图文结合讲解法,这几种教学法是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从分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以点带面,优带差,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存在的问题本节中教师还对一些相关知识不了解,应查阅更多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受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有限,使得课堂上教师板图、绘图需时较多,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时间,致使有个别班甚至有“拖堂”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时间的把握外,还要不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相关链接】
<参考文献>
《综合自然地理》、《中国地理》
<相关知识>中国地形
<相关网站>
【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1、三级地势阶梯的概括
2、三大阶梯的分界线
3、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二、山脉从横交错
1、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