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目精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目精简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认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与临摹。

()4、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7、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能力。

()8、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所以垄断阶段没有竞争。

()9、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0、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2、()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A.质量互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价值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3、相对静止是指()。

A.物质运动的稳定状态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绝对不动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5、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B.矛盾的对立和统一C.矛盾发展的平衡性和不平衡性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绝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9、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存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

”这说明()。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B.意识是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0、实践是指()。

A.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人类改造精神世界的活动C.物质的运动D.物质的根本属性11、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改变社会制度C.实现社会公平D.彻底解决社会矛盾13、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社会精英B.统治者C.天才人物D.人民群众14、一块钻石相对于人们来说具有审美的、经济的、科研的等价值,这说明价值具有()。

A.多维性B.主观性C.历史性D.客观性15、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

A.生产方式B.政治关系C.生产关系D.思想关系16、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C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D.剩余劳动17、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8、()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剩余价值19、( )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B.劳动二重性理论C.商品两因素理论D.剩余价值理论20、不变资本是指()。

A.在生产过程中实物形态不发生变化的资本B.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发生转移的资本C.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发生价值转移的资本D.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2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的报酬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D.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22、金融资本是()。

A.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是()。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的结合B.垄断和竞争并存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更进步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2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的比率。

A.全部资本B.不变资本C.流动资本D.可变资本25、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获得的。

A.绝对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B.工作日的延长C.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D.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26、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来表示。

A.C:VB.c:vC.C:AD.C:K27、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

A.超额利润B.平均利润C.垄断利润D.产业利润2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A.个别劳动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具体劳动D.剩余劳动29、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30、()是克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A.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学技术三、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E.马克思主义哲学2、下列正确揭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D.没有质变的积累,量变就不会发生E.单纯的量变可以永远持续下去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B.自觉地调整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C.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E.自觉的改变社会制度4、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划分为()。

A.剩余资本B.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E.固定资本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E.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一、判断题1、√ 2、√ 3、× 4、× 5、√ 6、× 7、× 8×9、√ 10、√二、单项选择题1、B 2、D 3、A 4、C 5、B 6、C 7、B8、A 9、D 10、A 11、B 12、A 13、D 14、A 15、C 16、A 17、D 18、C 19、B 20、D 21、C 22、D 23、A 24、D 25、C 26、B 27、C 28、B 29、C 30、A三、多项选择题1、BCE2、ABC3、ACD4、BC5、ABCDE一、判断题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另一本原。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彻底抛弃旧事物。

()5、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 )6、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8、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

()10、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1、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结果名列榜首的是()。

A.爱因斯坦B.达尔文C.马克思D.牛顿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A.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D.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3、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稳定性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互不影响5、只有如实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解决矛盾,所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A.实践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历史唯物论6、任何矛盾都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客观性 B.斗争性C.普遍性D.特殊性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体的能动反映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事物之间相互转化C.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B.有用C.大多数人的认识D.名人言论10、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否认英雄创造历史11、社会形态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12、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是()。

A.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状况D.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1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实践的基础C.认识决定实践D.认识为实践提供了可能15、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

A.再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C.再实践D. 从认识到实践16、实践是指()。

A.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人类改造精神世界的活动C.物质的运动D.物质的根本属性17、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

A.社会意识有时可以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可以歪曲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发展D.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18、等价交换的“价”是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