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大师的魅力
——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有感
曹秀梅
得知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要来我校讲学,感到异常兴奋,终于有近距离一睹大师风采的机会了。
可是,我没有想到,还有更大的喜讯在等待着我——一夜醒来,我竟然成了大师的弟子,这是让多少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所向往的事情啊,同时,也让我深知责任之大。
初闻大师之名,应该是2008年来到本校之后,初睹大师风采应该是2009年在聊城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记得他讲的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当他满头白发和蔼可亲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就被他的教学魅力所吸引。
此后,我不断地从电脑上搜索他的文章,他的教案,学习着他的教学智慧。
可是,今天,当我成为于永正老师弟子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对于老师本人的经历竟从来没有关注过。
于是,我在百度搜索栏里敲下了“于永正”三个字。
很快,他的基本简历、主要著作、基本特点、教育生涯、备课观点、个人贡献、主要事迹、社会评价等内容出现在我的面前。
看过之后,我对于老师的敬佩又增加了几分。
尤其是他的“五重”教学法更是引起了我的思考。
今天,我就从这五方面结合他所执教的《爱如茉莉》来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一、重情趣
情趣,即性情志趣、情调趣味的意思。
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重谁的情趣呢?很显然,应该是学生。
于老师的课堂就十分注重学生的
情趣。
以前人们常说,十年一个代沟,现在的人甚至认为两年就有一个代沟,可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你丝毫看不出代沟的迹象。
按理说,70多岁的老人和十几岁甚至是几岁的孩子差距应该是很大的,但细观于老师的课堂,他与孩子们的心贴的是那样的近,你看他时嗔时笑,时顾时盼,哪里有一点儿老人的影子!尤其是他在学着文中小女孩的样子说了一句“这也叫爱?”更是引得所有听众开怀大笑。
儿童的情趣时时充盈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的课堂,不生动才怪;这样的课堂,学生不爱听才怪;这样的课堂,不高效才怪!
二、重感悟
感悟是指学生对文本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
于老师说,我们教语文就要不断地教出恍然大悟。
《爱如茉莉》这一课我曾经听很多老师讲过公开课,他们也是让学生找出“我”和妈妈的对话,然后请同学们来读,也采用了分角色,可是,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读进去,学生并没有真正悟出“我”和妈妈当时的表情和语气,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而于老师的处理就非常的巧妙。
先请男生来当女儿,自己当妈妈,性别互换;然后,再请学生当妈妈,老师当女儿,进行角色互换。
在互换的过程中,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当时人物的表情语气,这要比我们老师单纯的讲解来的更直观,也更易于学生接受。
此外,于老师在教授妈妈在病房中对莺儿说的话时,就指出身体很虚弱该怎样读,爸爸妈妈睡着的时候,声音能高吗?诸如此类的点
拨渗透在课堂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悟文本,感悟文中的情感,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三、重积累
梅老师说:“教育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行业”。
我觉得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老师,也适用于学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生如果不积累一定的知识,将来是难以成大器的。
于老师在讲《爱如茉莉》这一课时就十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如在讲到“袅袅”这一个词时,文中的意思是指茉莉花香不断地挥发出来。
可是,于老师在让学生理解了这一层意思后并没有结束,而是将这个词的其他意思通过“余音袅袅”“垂柳袅袅”“袅袅婷婷”“炊烟袅袅”等词一起提出来加以比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中意思的理解而且还积累了其他的词意,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书本之外的知识,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
四、重迁移
谈到这一点,我不禁想到了去泰安学习“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时,李家栋老师在讲到“拓展补充”时所举得《趵突泉》和《圆明园的毁灭》的例子,真正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名师的风采。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通过于老师讲授“眸子”一词,我又一次领略了这一教学智慧。
还是那句话,面对名师,我们欠缺的真的太多,作为一名教师,真的应该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备课。
五、重习惯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有的时候会为了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对习惯的培养。
反观于老师的课堂,真的是时时渗透着习惯的养成。
从握笔的姿势到读书的姿势,从读书的习惯到思考的习惯都督促的那样到位而又不留痕迹,真是值得自己用心去揣摩的。
说到习惯,我又想起了于老师的四个习惯,即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
于老师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而且恪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读到精彩处必记。
于老师还是一位爱思考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爱“琢磨”。
读书看报爱琢磨,备课爱琢磨,上完了课爱琢磨,听别人讲话爱琢磨,听别人上课也爱琢磨,有时真是思得食不甘味,卧不安席。
但是,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
于老师还有操笔为文的习惯,天天记日记,坚持了好多年,每年保存7、8本。
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
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
这句话还真是说着了,于老师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最后,我想用梅老师对青年教师的建议来作结:爱教育、立志向、定规划、勤学习、多请教、常反思、多动笔、敢上台、肯吃苦、能坚
持。
这十条建议犹如导航灯,为我指明今后工作的方向,我会牢牢记住这30个字,朝着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