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有些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一则周一的早晨,心情还沉浸在昨天“圈内”朋友的聚会所带来的心灵成长的快乐中(我们几个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会定期聚会,以心理督导的形式,既相互宣泄心理的压力,又达到自我的一种心灵成长)。
接到一个班主任的电话:“我们班的那个学生还是哭着要回家,昨天一到学校就是这样,你能找她谈谈吗?”没过几分钟,还是这个班主任的电话又来了,同时转发过来一个短信:“爸爸妈妈我现在很难受,你们也不肯接我的电话,我的心情你们应该知道。
可以说我的心理发生问题。
我现在不想转学了因为我想到了自杀,很恐怖吧?我最后求你们今天来接我,我等到下午放学你们还不来我就从这里跳下去。
”----这是今天凌晨学生发给她父母的。
班主任:她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回去?在这之前,班主任就曾和我聊起过这个学生,这是一个外地经选拔考来杭州就读的初一学生。
作为新生报到就读不到一个月,就想转学回家乡的学校就读。
当时,班主任非常耐心地找她谈心,她告诉班主任,觉得在这里学习压力比较大。
班主任老师细细地和她分析了各方面的因素,鼓励她尽快地适应这里的学习,面对挑战。
事实上,她的学习在班里属于中上,就适应水平来看,亦是适应得不错的那一类。
只是不知为何,她总认为自己很不适合在这所众望所归的学校就读。
家长也曾悄悄地安排她去看过校外的心理医生,医生的反馈是,她挺能聊的,反应,思维各方面都不错,应该没什么问题。
只是她仍旧执着地要转学。
班主任还告诉我,这之前的一周,她还请过三天病假,以身体不适的名义,她是很在乎学习的学生,在家休息期间很认真地打电话来学校问作业及上课情况。
只是一回到学校,情绪就变得十分不稳定,只说想家,但就她其他方面的情况来看,她不像是那些不能独立生活的学生。
昨天是周日,学生按规定回校的日子。
父母将她送到学校后,她就一连打了许多电话回家,只说要回家。
后来她父母为了让她安心在校学习,就“狠下心”不再接她的电话。
结果就发生了开头这一幕。
于是,我和班主任老师约定,马上安排一至两名平时与她关系较好的女生一直“陪伴”她,中午安排她来心理辅导室面谈,同时,请家长立即赶往学校,并将此事上报学校领导。
在辅导室里中午,为了防止意外,班主任派了一位与她较为“谈得来”的同学陪她来到了辅导室。
“我就是易楚。
”她进了辅导室对我说。
聪明的女孩一定已经猜到我请她来辅导室的原因了。
所以我亦坦诚相待,对她说,“请坐。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愿意与林老师来聊一聊。
老师也请你相信,我只是希望能与你有一次沟通,希望能帮助你更快乐一点,不管你以后是否还在这个学校成长。
愿意与我聊吗?”她点点头。
短发下是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昨天晚上没有睡好。
是什么让她如此不安?因为是同性,所以我以大姐姐的姿态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背,问道:“看你情绪不太好,说说你的烦恼好吗?”“老师,我在这里学习感觉压力很大。
我希望能够转学,换一个环境,自我感觉会好一些。
”“我在杭外一点自信也没有,上个月班委竞选,我也没有任何优势。
”她低着头说到道,“每次回到家,我的心情就彻底地好了,但是一到周日,想到下午要回学校,我就开始紧张得难受,我不愿意再这样下去了。
”说到这里,基本上与班主任提供的情况比较一致。
既然她一再地提到不喜欢现在的学校环境,我就与她讨论起她对这所学校的期望。
希望以此帮助她,也为整个心理辅导理出一点头绪来。
她首先告诉我,当时是她自己选择这所学校,然后来报考并考上的。
她当时对这所学校的期望:一是觉得这里比较注重英语教学,希望自己的英语能学得比较好;二是这里的学生是在全省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会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方面;三是这所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得到锻炼,各方面都有进步。
应该说,她的期望是比较合理的,并且从中也看出这孩子的心理相对而言比较成熟与理性。
我就请她继续针对这三点来说说她所感受到的现实。
她说,事实上,现在的同学很“爱闹”,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爱学习,(就这一点,我又请她评价一下现在的同学与她原先想象中的标准比较,是符合的方面比较多,还是不符合的方面多,她的回答是:那还是符合的方面比较多);说到英语方面的学习,她还是满意的,她觉得这里学习英语的方法比较愉快,肯定比其他学校要好;但她立即又说,可我没法在这里安心学习,心态一直调整不好,我不能适应独立生活,我太难受了,我都害怕这里了!“那我们就不妨假设一下,你的心愿立即就能实现,你马上就可以转学,去你想去的任何一所你所希望的当地的中学。
然后我们来综合比较一下,哪所学校对你更适合,就用你的期望作为评价的标准,好吗?”她点点头,我立即拿出一张白纸,画了一张表格,请她来打分。
为了让她做出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价,我采用了请她将现在的学校都评为10分,然后以此为标准,相应地给理想中的当地学校进行打分的方法。
前三项下来,她对理想中的当地学校评分,除了同学氛围一项持平外,其他两项居然都是低于现在学校的。
于是我又加上一项她在前面的谈话中一再提到的“心态”,这一次,她给理想中的学校打了个高分,高出现在学校三分。
我又问她:“你觉得还有什么重要的项目我们没有列入的了吗?”她认真地想了想,摇了摇头。
我将表格放在她面前,说:“从这个评价结果看起来,综合而论,是否还是现在的学校对你更适合些呢?”她低头不语。
只低声说了一句:“林老师,我还是想转学。
”沉默。
过了一会儿,她似乎突然想起什么,说:“对了,老师,上一回我还做了一份我们当地中学的考卷,做完我给自己评了分,结果只有96分,但我一位小学同学,以前成绩与我不相上下,这张考卷,她可是考了98分呢!所以我觉得还是那边的教育质量好,能出好成绩!”她的情绪似乎突然振奋了一下,为这个新找到的“理由”。
我笑着请她思考三点:第一,这份卷子是当地中学出的,是否意味着可能与他们平时的教学风格较为一致,而可能与我们这里的教学风格就不一致,你在完成这份卷子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第二,中考,高考这样一些重大的考试,一定就按当地中学的风格出卷吗?第三,这份卷子你和你的小学同学相差2分,是否就一定说明你现在不如她了呢?她似乎有些失望没能用这个例子“说服”我。
这一个过程下来,我明显感觉到来自她内心的心理防御,而以她的智力水平,足以将她的内心世界掩饰得相当周密。
于是,我试着通过“房树人测验”来了解她。
我递过一张A4纸和一支2B铅笔,请她在上面画一幅画,画什么都可以,只要包括房子,树和人三个因素就可以了,房子,树,和人的数量,大小等都不限。
她没有太多犹豫,立即在纸的中央画了两座紧紧相邻的房子,三颗树,一个人。
在房树人的测验中,画两座房子的并不多见,我想,这或许就是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吧,于是,我问她,“你画了两座房子,是怎么考虑的?”她说:“我没有考虑过,就是想画两座。
”----这两所房子应该就是她内心的投射了。
于是我继续深入:“那这两所房子分别是谁住的呢?”她脱口而出:“左边的妈妈住,右边的爸爸住。
”“那么你住哪儿呢?”她想了一想,指着左边的房子,说“这儿。
”我立即意识到可能是她的家庭出了问题,导致她想转学的根本原因或许也在此。
于是,我请她在画上添上她的爸爸妈妈,她毫不犹豫地就将妈妈和爸爸一左一右地画在画中人的两边。
“那中间的是你吗?”“是啊”,她说。
她的家庭真如她画的三个人那么快乐,和谐吗?或许这只是她希望别人所认为的情况?画中的三个人只是一种掩饰而已?这时,画上的三颗树引起了我的注意,“你觉得画中的这三颗树是否有点像你们一家三口呢?”她没有否认。
“如果是的话,哪颗树代表你?哪颗树代表你妈妈,哪颗树代表你爸爸呢?”她立即指着左边的两颗树说:“这是我和妈妈,”又指着右边的树说:“这是爸爸。
”这和刚才她对于房子的“安排”完全一致。
在这幅图当中应该就装着促使她转学的深层心理动机。
这时,上课的预备铃声响起了。
我将她送至教室。
她父亲已经打电话给学校,正在赶往学校的路上了。
父亲来了,妈妈没来不一会儿,父亲就到了学校,同来的还有孩子的舅舅和舅妈。
在孩子产生自杀意向的时候母亲居然没来,只是请她的哥嫂作为“代表”,似乎。
当老师问及此事,三位家长都显示出回避的态度。
这似乎也在暗示着父母关系可能确实存在问题,或许正好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的猜测。
父亲显得比较镇定也比较健谈。
他说到,“孩子是开学二周后提出转学的要求的。
当时主要表现为比较恋家,同时也已经经历了一次进入初中后的学习测试,考试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也有可能是没有像小学时那样数一数二而心情不愉快吧。
我就一直在安抚她,同时也请班主任关注她。
但国庆节之后,她还是一再地坚持,所以我们当时带着她找了校外的心理医生。
但心理医生认为她反应快,谈吐流畅,没什么问题。
于是又在她的要求与我的安抚下过了一个月,每个周末,我都让她回家。
但到了上周她的转学要求越来越强烈,所以就同意她回家休息,直到她自己愿意回学校为止。
结果休息了三天,她担心学习会因此落下,就要求回学校,但一进校园就又反悔了。
好容易在学校挨了两天,到了周末,回家那两天是好好地,但周日一回到学校,就。
”听了父亲的介绍,我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父亲在介绍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提到母亲对于此事的反应,当我向父亲提出这一点时,父亲只说孩子与他关系比较好,学习上的事都是他管的,孩子母亲只管她的生活。
这个回答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尤其与孩子在房树人图画中的“心理投射”是不符合的。
另一个问题,孩子父亲的介绍有一点与班主任介绍的有较大出入。
班主任介绍前一天孩子回到学校后不断地给家长发消息,家长后来就关了手机,以至于孩子今天早上发出了“最后通牒”,而家长否认说,孩子总共只发了四个短信,只是最后一个电话打来时他们没听见而已。
我向孩子父亲和舅舅、舅妈指出,从行为来推测,孩子要求转学回家的愿望是如此地强烈,如果仅仅是学习压力,一二次考试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难以引起如此强烈而又持续的反应。
何况她的学习成绩在老师那里是受到充分肯定的。
同时,整整两个月的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又对她付出过这么多的关注,而没有丝毫的改善却反而越来越严重,是否有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她不想告诉我们,所谓的学习压力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完全有可能她在心理医生那里,也进行了同样的掩饰。
父亲立即予以否认,说,“不可能,我们家易楚是个很单纯的孩子,不可能有其他想法的。
”但他再没能说出什么来证明这一点。
而舅舅与舅妈在一边则专注地望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拿出易楚画的“房树人”,提出我的分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处于一生中心理成长最快速的时期,快速得可能让家长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他们开始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学习,同时还关心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家庭等等许多方面。
有些事可能家长觉得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也用不着‘管’,但事实上可能孩子会非常在意,其重视程度可能会超过她生活中任何其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