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殷墟有感很早以前就听说了有关于殷墟的种种传说,有关于它的雄伟,它的悠久,它曾经的辉煌,种种道听途说的信息已经在我心中构建了一座殷墟。
心目中的殷墟高大,宏伟……今天当我第一次站在这座我仰慕已久的故殿面前时,心中不由的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它空旷而单薄的坐卧在这里,为什么会失落我不太清楚,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不仅仅是因为心中对它的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失落,这里有更重要的原因。
顺着那条被游客们的脚步磨的溜光发亮的卵石小路向着那座大殿走过去,但我走的时候是想着两千年前的古人走这条路的情景而走的,心想这条路在当时代表着神圣和权威,只有万人之上的王才能坦然的走在这条路上,而那些偶尔被王特许走在这里的人,心里会感到无上的荣耀和自豪,但我想当时他们心中还会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
他们在恐惧别人的嫉妒,恐惧自己的稍有不慎而引起王的不满……。
走进这座大殿时,一个巨大的土坑暴露在眼前,里面杂乱无章的散落着很多甲骨文,问了以后才知道这此甲骨文是为了保护文物而做的仿制品,除了这些这里再没有其它的东西,但这些两千年前的文字还是让我为之敬仰与震惊,敬仰于它的原始而震惊于它的生命力。
带着甲骨文给我的感受,继续走下一处,原本以为顺着路走下去会把这种敬仰与震惊继续延伸下去,但那数不清的殉葬坑和里面各种不同姿势不同年龄的殉葬者的累累白骨却让我失去敬仰而只有震撼,他们有的手拿矛戟,有的站立于车旁,有的双腿跪在地上……,他们遗留的这些不完整的残骸,已经超越了白骨本身所能代表的生命的悲哀,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当时王的尊贵,权威与神圣,代表了当时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种相当成熟与稳定的地步,代表了人们的思想已经被束缚的毫无反抗的欲望。
此时我丝毫不为这里那些王公贵族的生命的结束而伤感但却为他们生命结束后要告别世间的荣华富贵而遗憾;为旁边这些殉葬者的生命为别人而毫无价值的被残害感到可怜与无奈。
我很奇怪在同一座宫殿里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变化突然而且悬殊的不同感受我很无奈。
不知道继续走下去会还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在等着我。
就这样走着,路两边的树要大部分都不算太老,但却与这个古老的院子很相配。
司母戌鼎的出现,颠覆了我刚才所有的感受,为它的悠久,为它精美,为它的尊贵与坎坷的经历。
两千年前的那位孝顺的君主为了祭拜自己的母亲而下令造它的时候很可能并没有想要它留传这么久,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想过它的命运,因为后君仍会为同样的原因再造无数个鼎,可惟有这个司母戌鼎留到了现在,这个鼎带着两千年前风尘一路走到现在它的每一个村筋骨都带着当时的高贵与历史的沧桑,,我在想它是受了那位王母亡灵的保佑和嘱托还是它自己真的是帝王的缩影,但无伦什么原因,现在当我看到这个千年尤物的时候,,所有刚才的种种特殊的感受有了个合理而又必然的解释与归宿,当我带着这些感受:故殿的空旷又单薄,甲骨文的悠久,殉葬者的忠心耿耿,各种遗憾与无奈等等,站在鼎前时,所有这些感受都如同找到了母体,在这个鼎前它们从我脑中消失,在一瞬间熔入了这个鼎,但他们并不是一走了之,而是毫不逊色给了我的淳淳的文化历史积淀和无限的厚重,厚重的使我在短时期内无福消受。
但我喜欢这样“吃不了兜着走”。
离开时再次回头看着这个千年故殿,心中已不再是失落而是莫名奇妙的珍惜!游殷墟有感——妇好墓参观殷墟博物馆,印象最深的是女将军妇好的墓穴。
一个女将军的墓穴能有什么呢?妇好的声名远不如附近墓穴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来的嘹亮。
也难怪,她随葬的青铜兵器上的铭文辨认出之前,妇好的存在并不被所有人认为是信史。
妇好为商王武丁之妻,她的名字在武丁时期的卜辞里常见。
她北讨土方,东南伐夷,西败巴国,战功赫赫,她曾经统率过13000人的大部队征讨羌兵,是甲骨文记载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呢。
她还时常主持祭祀仪式,在父系氏族社会中,这种作为,别说女子古今一人,即便在男人也是难以想见的不世奇材。
据传殷墟妇好墓的发掘是由一位女考古学家主持的,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巧合。
因为妇好乃是中国以至世界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女军事家。
妇好墓修葺得重檐草顶,汉白玉妇好雕像尊立于妇好享堂前,这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
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
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千克。
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千克。
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听介绍说,妇好墓也是保留最完好的商代墓葬。
出土时,原墓中的陪葬极尽豪华,在这儿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
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以及石器、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简直就是一个商代文物博览会。
更关键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由研究,认定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200多次的武丁的老婆妇好。
妇好墓如今整理成三层地下室,前两层陈设着文物,最下面是按发掘现场摆设的墓坑。
文物中有一件精美之至的玉凤,圆润光华,墓中仅此一件,贵重十分。
部份是因为殷商崇信玄鸟,仿佛也是妇好身份的象征。
妇好墓出土的鸮尊在青铜器中颇享美誉,总体作鸮形,头部微昂,圆眼宽喙,周身纹饰精细,难以尽数,是商代青铜工艺的超绝体现。
陪葬器皿的精美绝伦,看得出武丁在妇好死时对她倾注的爱有多深。
妇好是否明眸皓齿容光照人不得而知,不过一位一生深得丈夫宠爱的王后,想来也是端美而有风致的。
自古美人同良将,不准人间见白头,立下戎马功勋的王后妇好,未曾衰老就溘然长逝,这更使武丁对她的悼念持续了许多年。
妇好墓两侧随葬的人骨,姿态异常安详平静,没有挣扎的迹象,据传这些人都是自愿殉葬追随妇好将军的。
殷墟游后感记得刚来安阳时,很多同学都给我说安阳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名弘扬世界。
殷墟内充满了历史的色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商朝的风采,是很值得一去的。
于是,怀着对历史向往的心情,我游观了殷墟。
来到殷墟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扇红色的大门,横梁上赫然写着“商朝王陵遗址”几个金黄的打字,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
进入大门,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吸引力,不知该先去那个地方看好。
心想,就跟着导游慢慢地、一一游览吧!以前对殷墟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的知识,对殷墟的印象也只源于那古老的图片。
而今,当我置身于这一充满历史色彩的地域时,听着导游那从未听过的解说,我仿佛回到了从前,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对殷墟的参观让我收获颇多,是我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更深次的了解,它们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一、殷墟的来历公元前14世纪(正时奴隶社会制度),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安阳小屯村一带),在此建立了商代二百七十余年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
曾时的殷都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
沿古老的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式的古代都城,城市布局规模巨大、严谨合理。
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了辉煌绚烂,独具东方特色的殷墟文化。
商朝灭亡后,周公平三监之乱,大迁殷民,使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美丽的都城繁华散尽,逐渐沦为废墟,史称“殷墟”。
知道被考古学家们发现,才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殷墟的介绍在游殷墟的过程中,处处都有牌子向游客做简单的介绍,从这些文字中以及导游的解说中,我对殷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殷墟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殷墟由三部分组成:(一)、殷墟王陵遗址位于著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
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亩(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宫殿宗庙遗址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4A旅游景区。
占地面积22.12公顷,房屋占地面积1392.34平方米。
现有《殷墟发掘史展厅》、《妇好墓圹展厅》、《YH127甲骨窑穴展厅》、《车马坑展厅》、《殷墟博物馆》等陈列展馆,复原展示了十余座有代表性的基址。
(三)、洹北商城遗址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其西南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殷墟遗址,二者略有重叠。
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15公里 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四周已确认有夯土夯筑的城墙基槽。
洹北商城的宫殿区位于城址南北中轴线南段,显示出我国城市布局的早期特征,是城内核心部分。
其南北长500米以上,东西宽远不止200米。
宫殿区内现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基址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即著名的一号宫殿基址,是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
城址北部(宫殿区以北)近2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密集的居民点。
房址、墓葬、灰坑、水井密布其间。
我曾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看到过用泥做成的小人,是古时人们制作青铜器过程的反应。
当我看到殷墟中那些陈列的青铜玉器,特别是被称为世界青铜器之最的司母戊大方鼎时,我惊呆了,那么的大,上面雕刻的东西是那么的精巧。
或许,在现在制造这样一个方鼎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在当时,技术是那么的落后,这个世界之最是怎样造成的呢?不禁让我对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勤劳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在参观过程中,还有一处让我难以忘却,那就是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的妇好墓。
墓中的东西虽然被移走,但从那些陈列品中,就能想象出当时挖掘的场景。
在妇好墓前,有一尊大雕像,就是妇好。
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
最让我佩服的是,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
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
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当我走近她时,总有一种敬畏之感,在她面前,感觉我是那么的渺小,她的威姿,震撼了我的心灵。
到殷墟不能不看甲骨文,它是中国汉字的鼻祖,通过了解,我知道了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