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7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网
07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网
药用植物资源学 Science of medicinal resources
李景照 ljzqbasic@
南阳师范学院 生科院
第六章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对策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主要途径和方法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政策和法规
1992年出版
第四节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一、药用植物资源物种濒危程度的评价和等级 中国植物红皮书的三个等级。 (1)濒危种:这些物种在其分数低, 且分布高度狭域。由于栖息地丧失或破坏或过度开采等原因, 致使其生存濒危。 (2)稀有种:这些物种虽无灭绝的直接危险,但其分布范 围很窄或很分散或属于不常见的单种属或寡种属。 (3)渐危种:指那些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资源,这些 物种的生存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原因的威胁,由于毁林、栖 息地退化及过度开采等原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被归入“濒 危”等级。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二、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二)设置了资源保护管理的相关机构 3.建设了各级各类植物园区 作为植物资源迁地保护的主要措施,各级各类植物园的建 立在保护植物资源、植物引种驯化、收集或栽培多样化的 , 植物等方面起着重要而有效的作用,所以世界各国都非常 重视。 目前全国已建成野生植物引种保存基地(包括植物园、树 木园、各类引种圃)250多个。这些植物园,有的是属于中 国科学院等各级科学研究机构的,以研究工作为主的综合 性植物园,有的是属于城市园林部门的以园林研究或旅游 观光为主的植物园,有的是属于大专院校的专用于教学和 广西植物研究所 实习的植物园等。广西植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园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二、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四)开展了药用植物资源规范化人工种植 我国一直较为重视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的引种驯化和植物类药 材的栽培生产,以缓解野生药用植物尤其是濒危物种资源的 巨大压力,解决药材市场的供求矛盾。目前,我国已建立中 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近80万hm2,产量 , 约40万t。许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经过系统研究,已具有成 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其中,杜仲、厚朴、天麻等许多濒危植 物已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能基本满足甚至超过市场需求。但 由于多种原因,中药材生产还存在如种质不清或退化、种植 加工粗放、质量标准不规范、储存及包装落后、药材生产分 散、新技术新方法难以推广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国家药品 监督管理局制定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2002),要求进行无公害、无污染的中药材生产,促进中 药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二、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一)资源考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了全国或地区性的生态系统和 生物资源的综合考察,采集和收藏了数以千万计的标本,积累了我国生物资 源极其丰富的本底资料,通过调查、整理、鉴别、分类等研究,植物学工作 者先后完成并出版了全国和地区性的众多植物志等考察专著。 我国分别于1958年、1966年和1983年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全国性中药资源调 , 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我国药用动植物的种类、分布、重点药材品种的蕴藏量 等基础资料。 相继编著并出版了《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区 系的分区》、《中国经济植物志》、《中国种子植物科属检索表》等植物学 专著,以及《中国药用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 《中药志》等中药资源专著。在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由中国 药材公司组织编著并于1995年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 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中国常用中药材》 等中药资源丛书。
第四节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一、药用植物资源物种濒危程度的评价和等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划分的濒危等级为:绝灭 (Ex)、濒危(E)、易危(V)、稀有种(R)、未定种(I)、资 料不足(K)、受危种(T)、贸易致危(CT)未列入。我国公 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将濒危植物分为三 个保护等级,即一级保护植物,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 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稀有濒危种类;二级保护植物,是指 在科研或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稀有或濒危种类;三级保 护植物,是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一定意义的渐危或稀有 种类。中国植物红皮书参考IUCN红皮书等级制定,采用 “濒危”、“稀有”和“渐危”3个等级。
第四节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一、药用植物资源物种濒危程度的评价和等级 (二)根据分类学意义分级评价:分类学意义在一般植物物 种的稀有濒危评价标准中占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样,濒危药 用植物资源物种的评价亦应作为重要依据之一。中国特有的 单种科、单种属种类应排在优先地位,其次是少种属种类, 而那些同一属中种类较多的药用种类,通常也确实有数种植 物作同一种商品或代用品收购入药的现象,可置于更次要的 地位。其分级标准是: 一级:单种科型。科内仅1属1种。连香树科,杜仲科。 二级:单种属型。属内仅1种。 太行花属、太行菊属。 三级:少种属型。属内有2~10种,国产仅1~5种或属内 种数虽多但国产种类仅1~3种。 四级:多种属型。属内种数多,国产种数亦多。
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即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来保存药用植物体的 某一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其目的主要是长 期保留药用植物的种质基因,巩固和发展药用植物资源。 离体保护的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容易控制生长环境条件,且不受季节、 区域的限制,便于大量繁殖药用植物和工业化生产, 可以消除植株的病毒感染,培养无病毒植株等。 种质资源保护库: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 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基因库。
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就地保护 (二)采取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 采用有效的手段,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也会起到很 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主要有: 1.抚育更新:这种手段就是在药材产地恢复和发展药 用植物资源。如各地普遍采用的封山育林、保护林药, 在原适应地播种或将药用动物放归山林,控制某地药 材的采猎季节等。 2.合理采收:这种生产性保护手段表现在采收方法、 采收季节和采收量三个方面。
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主要途径和方法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途径较多,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 保护、离体保护等几种。 一、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 ) 是将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 从而达到保护药用植物资源的目的。 (一)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药用动植物: 1.资源综合研究保护区 2.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 3.资源生产性保护区 (1)轮采轮猎区 (2)人工粗管种植区 (3)野生转家种研究基地
第四节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一、药用植物资源物种濒危程度的评价和等级 (三)根据分布及生境要求分级评价:每种植物分布区域的 大小及其对生境的要求,与其濒危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通 常情况下,分布区越广,对生境的要求越宽,其受威胁的程 度则较低;分布区窄,对生境要求又严格的种类,在有人为 活动和自然灾害破坏时,就比较脆弱。因而,在全国范围内 可按下列等级进行评价。 一级:区域性种类。分布于一个或相邻省份内的某山地、 局部区域内,生境特殊。 二级:地区性种类。分布于3~6个省或某一大区内,生 境有一定的特殊性。 三级:地带性种类。几个大区内有分布,但所占省、区 数不到全国的一半。 四级:广布性种类。全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所占省、 区数超过全国的一半。
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 迁地保护又称易地保护,即将珍稀濒危药用种类迁出其自然 生长地,保存在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种植园内,进行 引种驯化研究。通过引种,植物园内不仅保护了许多珍稀濒 危物种,而且扩大了种源。 专门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如杭州药用植物园、中国医学 科学研究院药用资源开发研究所植物园、重庆南川药用植物 种植场、南宁药用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药用 植物种质资源圃等。
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对策
一、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 二、开展资源普查与科学评价 三、合理开发利用 四、寻找稀有濒危中药材的替代品 五、加强药用植物物种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 物园区的建设 六、广泛宣传与加强执法 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
第四节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一、药用植物资源物种濒危程度的评价和等级 参照国内外有关保护法规、条例和标准,结合我国国情,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我国稀有濒危药用植物进行评价。 (一)根据药用价值分级评价 一级: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种类。 二级:中国药典收载的较常用种类。 三级:中国药典收载的少常用种类、国家药品监督管 理局标准收载的种类、已形成商品的重要民间药。 四级:一般民间草药。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一、药用植物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降低 (二)需求的迅速增加加大了对药用植物资源的沉重压力 (三)无序的开发利用造成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严重破坏 (四)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和协调管理急需加强 , (五)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拯救力度亟待加大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二、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二)设置了资源保护管理的相关机构 1.设置了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国家环保总、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中央到地方的机构 2.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 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在美国建立,截至1991年,世界各国 , 已建有8400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956年中国建立了 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5年底,中国自然保护数量已达到2349个(不含港 澳台地区),总面积14994.90万hm2,约占中国陆地领土面 积的14.99%。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43个,占保护区总数的10.34%,地方级保护区中省级自然 保护区773个,地市级保护区42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12个, 初步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 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