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智能产品开发;创造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代替人越来越普遍,为了解决就业压力,也为了实现“中国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政策。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严重不足,加之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为新增专业,该专业虽然在某些学校以智能产品方向的形式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但其课程体系并非针对智能产品开发,更未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鉴于现状,本课题组决定申报“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2课题界定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全面系统地培养能运用信息和科学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自动化服务的产品,以及能独立创办企业、创造就业机会能力之人才的定理式原则、方法或手段。

1.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早,创业教育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议题。

Runco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潜能,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的创造力。

Cskszentimihalyi认为创造力是由个人(person)、系统或组织(field)或特定领域(Domain,即符号系统)三个次系统交互作用下的产物;他认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创新思想和创意行为产生的关键。

国外学界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的含义、重要性、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评估与未来发展方面。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0 年,作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国家项目,成立了该项目国家协调组对创业教育进行实验和研究。

经过研究,在创业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实验等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大致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研究。

任富刚等提出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探索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增加收入、收入拉动消费、消费扩大内需”的教育发展模式。

2)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贾海涛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二是举办竞赛、讲座,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吴微微等提出要以优秀学生工作室为平台,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个体创意与团队创新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还有学者提出,依托诸如高校共青团组织、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3)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李国平等提出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为手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4)创造力系统观在创新教育上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创造力系统观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我国的创新教育问题。

5)学界普遍认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势在必行。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可产生如下的意义和研究价值:1)培养科技强国人才;2)为解决就业难提供理论指导;3)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建如下理论与实践体系:智能产品开发专业细分理论与指南、理性劳动条件下的智能产品开发岗位划分理论及岗位称职必要条件、智能产品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及课程标准、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运行理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评价考核理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反馈与修正理论;4)为其他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借鉴;5)为创新创业型师资与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理论基础;6)为政府制定办学政策提供参考。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2.1 课题理论依据(1)国家政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政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2)社会需求理论根据20世纪的CBE理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根据社会需求,运用能力导向、项目驱动导向、产学研结合等模式,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来实现这一目标。

(3)人才培养类似企业经营理论根据威廉•大内的Z理论和Don E.Schultz的4Rs理论,应根据产品和顾客的要求来对待学生;在竞争业态下,应主动创造需求。

(4)创新思维培养理论依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于学习创造、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成为更有价值的个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依戴尔经验之塔理论,教育应注重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并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共同促进知识的习得及创新。

根据G.S.Altshuller创立的TRIZ理论,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创新问题、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学会创新手段和创新工具。

(5)群体利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理论根据伊戈尔•安索夫和弗里曼的利益相关理论,高校可与利益关联体合作,从多个维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除此外,参与式发展理论、价值链理论等都出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探索之中。

2.2研究目标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兴趣和特长为基础,研制出一套可操作、能推广应用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

2.3研究内容围绕研究目标,研究如下内容:1)创新创业内涵与构成要素;2)智能产品开发专业细分理论与指南;3)理性劳动条件下的智能产品开发岗位划分理论及岗位称职必要条件;4)成功智力研究;5)基于创造力培养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及课程标准;6)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造力培养运行理论;7)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造力培养评价考核理论;8)基于创造力培养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反馈与修正理论;9)创造力培养环境与机制;10)创新创业型师资与教学资源建设理论。

2.4研究假设课题的研究能建立起一套可操作、能推广应用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

构建定理式创新创业岗位确定法、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制订法、创造力培养运行法、创造力评价考核标准、教育教学质量反馈机制标准、创新创业师资与教学资源标准、创造力培养环境与机制标准等理论与实施办法,势必对促进职业院校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及其它有关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起理论指导与借鉴作用。

2.5创新之处本课题学术思想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学术成果与国家发展战略转移形成因果关系;其理论与实践体系为首创。

研究内容针对性强。

明确指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应细分方向,应根据智能产品开发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划分出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保障机制、毕业标准。

创新创业应侧重于用知识创新创业或用技术技能创新创业。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3.1研究思路以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能力、成长的条件及成才的规律为核心,按如下逻辑对每个要素项进行研究:创新创业之内涵与构成要素→创新创业必备能力→创新创业必备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专业细分→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标准→教育教学运行方案→教育教学运行条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人才质量的反馈机制。

然后归纳总结、升华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并对每一阶段之成果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最后撰写研究总报告。

3.2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如下方法实施研究。

1)采用文献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归纳提炼创新创业内涵与构成要素;2)采用行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能力之分析,提炼出创新创业必备能力,并找到智力成功之外因;3)采用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智能产品开发与制造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出典型工作岗位与岗位群,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4)采用同行、专家咨询法对智能产品属性、应用领域的研究,形成智能产品开发细分理论与指南;5)采用同行、专家咨询法,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形成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及课程标准;6)采用同行与专家咨询法、行为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研制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运行理论;7)采用同行与专家咨询法、比较研究法,根据创新创业能力定位目标,研制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考核理论;8)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根据毕业生事业成功率研制出人才培养反馈反思修正理论;9)采用教育专家咨询法、行为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不同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分析,研制出创新创业型师资与教学资源建设理论。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与手段,归纳总结出具有教育教学科学性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

3.3技术路线课题成员收集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关文件及文献资料,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理论认识。

结合国内人才培养条件,取长补短;深入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潜在职业岗位及社会需求调查,形成智能产品开发岗位及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调研报告,再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讨论修改,并收集相关政策,再采用前述研究方法,形成能指导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和研究报告,并在相应阶段发布相关成果。

3.4实施步骤立项后立即召开开题会议,要求各子项目负责人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经集体研究修订后予以实施;对各阶段成果集体研讨修订后予以发布。

研究顺序是:创新创业之内涵与构成要素→创新创业必备能力→创新创业必备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专业细分→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标准→教育教学运行方案→教育教学运行条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人才质量的反馈机制→研究总报告。

课题编号:24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