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长江大学成果类别:管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完成单位:长江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裴潇 郑军 孟魁 覃发兵 陈承 李洪文 李成标 刘新卫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裴 潇 教授 长江大学 420 项目全面运行与管理 郑 军 教授 长江大学 242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孟 魁 副教授 长江大学 560 项目组织与实施
覃发兵 讲师 长江大学 480 云平台的开放共享
陈 承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10 “四创”活动开展
李洪文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20 创新创业课程管理
李成标 教授 长江大学 408 创新创业中心管理和运行 刘新卫 教授 长江大学 316 创新创业平台管理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确立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新理念。

成果提出了“四创协同”和“开
放共享”两大理念,并以此来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四创协同”是“创新、创意、
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协同,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纵向发展演变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开放共享”则着眼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横向整合多元化异质性资源的
需要。

这一新理念通过纵向递进和横向互补形成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体系,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2.形成了“1+4”星型协同培养新机制。

依据“云”技术“有限空间、无限应用”的特点,结合两大理念,学校围绕“四创”能力的“意识-知识-能力-行为”层级递进式培养过程,形成了基于“云”技术+“意识-知识-能力-行为”的协同培养机制(简称为“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并深度融合到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构
建过程之中,形成了“云中四创课堂”、“云中实验室”、“云中创意实训”、“云中模
拟创业”等特色化协同培养体系。

3.建立了“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创意转化新平台。

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协调发展为目标,成立大学生智库中心,通过智库火花
征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教师调研课题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
意潜力的培养,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该成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平台以及开放实验室建设和相关12项省级本科质量工程、22项省级教改项目研究
与探索为依托,通过凝练“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两大理念,形成“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大培养体系和五大实践平台,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1.凝练两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四创协同”体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高校培养体系建设的内在关系;“开放共享”理念则突显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依赖于社会各方资源的重要特点。

2.探索“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

在两大理念的引导下,将“云”技术与“四创”能力层级递进式培养过程相结合,形成基于“云”技术的意识、知识、能力和行为的协同培养机制,指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方向。

3.构建五大培养体系。

主要包括:①确立“树状结构”的目标体系,将“创新、创意、创造和创业”能力培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②形成“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采用“创新创业与专业、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方式,形成通用型、专用型以及应用型三类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实现了跨专业、跨学校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和开放共享;
③构建“层级递进”的实践体系,通过“云”技术整合分散的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从“意识—知识—能力—行为”四维度,渐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④重构“统筹协同”的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方协同;⑤打造“彰显特色”的服务体系,结合学校“石油地质、湿地农业、荆楚文化和区域经济”四大行业的办学特色,从公共服务、投融资、项目对接、培训、导师、基金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4.构筑五大实践平台。

在两大理念和“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的指引下,将分散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引领平台、创新平台、创意平台、创造平台和创业平台”五大实践平台。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校内应用推广。

成果在学校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发表论文、专利以及初次就业率等指标大幅度提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大幅度增加;双创计划数量质量明显进步,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个人;学校荣获全国双创工作“先进单位”,是我省唯一获奖省属高校。

2.校外辐射强。

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引起社会较大关注,吸引了天瑞华商等众多风险投资机构前来考察,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如白芨项目获风险投资3500万元,无人机项目获无息贷款10万元;也吸引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省内外高校考察、交流;同时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重要会议中作了典型发言,获得一致好评。

3.社会评价高。

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得到多家权威媒体的认可和好评。

2017年1月18日,我校在全国率先成立“大学生智库”,新闻在中国教育报刊出后,随即被多家媒体转载;此外,我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财经素养教育系列课程”等也被《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仅如此,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副厅长张金元以及荆州市市长杨智等各级领导视察工作,也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