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能品位全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诵读思考,与文本对话,表达自我阅读体验,根据意象进行联想想象。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学生体味全词形象的语言,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根据诗歌意象意境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抱负,树立人生目标
教学方法
朗诵感悟;文本研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今天你们十六七岁,这年纪的你们有着如花绽放的模样,有着年少无知的轻狂,也有着最明媚灿烂的青春,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样最令人羡慕的年纪里,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呢?(学生发言)
这是我们在这个年纪对自己理想的认识,都散发着值得为之鼓掌的光芒,那么,当毛泽东同样处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大家知道他的志向如何呢?
(介绍材料: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完成“言志”的作文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分表达了一个17岁少年的宏大抱负。


在他年少的心中早早地就有了一种令人振奋的豪情壮志,而课文《沁园春·长沙》则是他在1925年写下的另一首词,这时候,他32岁,经过了这么多年,他的心中是否还如当初一般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呢?
二、初读感受
1、学生齐读课文。

2、题目《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什么,“长沙”又是什么?
知识介绍: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3、学生谈初读体验(学生用一个词描绘初读完的感受)
(介绍材料: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想象自己是毛泽东)男女生分组朗读课文
三、文本研习
1、学生讨论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由哪一个字引领,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下阕:“忆”——峥嵘岁月图)
开篇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怎样的?(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在湘江秋景图中,作者用精当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在“霜天”中“竞自由”的“山、林、江、舸、鹰、鱼”等“万类”,你觉得作者在描述这些形象时,哪个词用得最好?
(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齐读上阕
欣赏完秋景图,你能不能说说看,这幅图的视野是如何变化的?
(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4、面对绚丽的秋景,作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句,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解答?究竟谁来主沉浮呢?(同学少年)
5、这一群同学少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
在讲述他们形象时,作者说同学少年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象征)
这群同学是什么形象?
(以天下为己任,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气概)
(介绍材料: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窗好友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毛泽东还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他们意气风发,传递着一代青年的远大理想和非凡气概)
6、学生有感情朗诵课文
(自由朗诵,展示朗诵)
四、总结
《沁园春·长沙》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使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壮丽的秋景,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教学反思:
由于在一个课时之内结束了本课的学习,因此感觉对诗歌的解读不够深入,浮在表面,在鉴赏语言时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时间,分析“同学少年”的形象时,缺少深挖的力度,没有把学生引进文本中来,学生对形象的理解和解读基于教师的点拨上,没有读出自己的感悟,也使《沁园春·长沙》的文化内涵无法显现,使课堂感觉不够厚重。

引导显得有点生硬,若把学生的解读与预设融会贯通将更好。

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将本文上成两个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语言和形象两个重点,带领学生进行深读,创设出学生真正活跃的课堂。

对学生的点评可以更多样化些,不要每次都是“很好,非常好,讲得太棒了!”之类的,要进行实质意义的点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