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种药材栽培品的鉴别与探讨湖南省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方石林近年来,中药的用量增大,野生药材锐减,栽培品猛增,药材的性状、鉴别、含量、成分都有一定的变化,由目前对栽培研究较多而对鉴别、含量成分的研究较少,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是否作为药用有待于研究与探讨。
1、加快中药生产扩大中药品种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
从北部寒冷的黑龙江,到南部炎热的南海诸岛,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从高山到平原,从陆地到江河湖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中药天然资源,其种类之多,藏量之大,为世界之冠。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达12807种。
其中植物11146种(占87%)。
丰富的天然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
著名的药材,如麝香、甘草、贝母、大黄、麻黄、羌活、冬虫夏草等都是采自野生的药用植物;蟾酥、斑蝥、蜈蚣、蝉蜕等都是来自野生的药用动物;石膏、芒硝、自然铜等都是采白天然矿石。
许多药材由于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和多年来劳动人民精心培植,优质而高产,有道地药材之称,正如古代陶弘景谓:“诸药所生,皆地有境界”。
寇宗爽谓:“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现在,四川产的黄连、附子,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青海的大黄,宁夏的枸杞子,内蒙古的黄芪,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怀牛膝,山东的北沙参、金银花,江苏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浙江的玄参、浙贝母,福建的泽泻,广西的蛤蚧,广东新会陈皮,石牌藿香等都是历史悠久,全国著名的常用地道中药,有的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如发现中药柴胡属植物我国有30余种,其根多数(大叶柴胡除外)可以入药。
近又发现云南产多枝柴胡(Bupleurum polyclonum)、韭叶柴胡(B.kunmingense)和泸西柴胡(B.luxiense)的柴胡皂甙含量均比正品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高一倍以上,前两个新种的挥发油组成也与北柴胡十分相似,这为柴胡优质品种的寻找提供了条件。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用量成倍增长,国外的需求量也很大,许多品种单靠野生品供应远不能满足医疗的需要,因此逐步地变野生药材为规模化种植和家养,是从根本上解决药材生产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60多周年以来各地扩大和新建了不少地区药材生产基地。
据统计现已有600余个许多著名道地药材的产区,扩大了栽培面积,如甘肃岷县的当归、文县党参、四川江油县的附子、石柱县的黄连、河南沁阳县等地的地黄、吉林抚松县的人参、广东阳春县的砂仁、广西靖西县的八角茴香、江苏太仓县的薄荷等,每年能为国家提供大量商品药材。
当前我国家种药材的播种面积近40万公顷,产量约3.5亿kg,家种家养的大宗中药材有250种,除原来的栽培地外,许多品种发展了新基地,如藿香引种到海南,川芎引种到上海郊县,三七引种到河南,山西党参引种到甘肃,新疆贝母引种到河北、东北关防风引种到四川等。
野生变家种的药材约有200种,如川贝母、龙胆草、柴胡、黄芩、五味子、半夏、栝楼、续断、丹参、太子参、茯苓、石斛、独活、天麻等。
特别是天麻,由人工无性繁殖,产量取得了巨大发展,仅汉中地区年收购栽培的商品天麻达20万kg,占全国产量的1/4。
目前药用的生产规模和种植物水平已得到较大发展,已成为中药材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中药紧缺作出巨大贡献。
过去靠进口的药材,有些已在国内引种成功,如西洋参、马钱子、大风子、檀香、儿茶、西红花、丁香、白蔻、肉豆蔻、胖大海。
西洋参有大量商品投入市场。
2、栽培药材增加,药材变异严重。
近几年来,中药材的用药量逐渐增大,野生资源迅速减少。
为了解决中药材需求的增长,许多地区(尤其是在药市周边地区)大量种植中药材,将野生的变家种,将地道产地的中药材异地栽培,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货源的紧张,解决了用药问题,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连、附子、白术、白芷、砂仁、枸杞、天麻、甘草、黄芩等。
由于经济利益、人文背景因素致使某些地方盲目进行野生变家种或地道药材异地栽培,而且生长环境变化、栽培土质差异、栽培方法的不规范和栽培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某些栽培中药材质量严重存在问题。
如:何首乌、半夏、金银花、防风、银柴胡、苦参、柴胡、北沙参、丹参、当归、黄芪、西洋参、茯苓、知母、菊花(亳菊和祁菊,黄山贡菊和淳安贡菊,白杭菊和黄杭菊)、秦艽、猫爪草、麦冬等。
1-1何首乌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干燥的块根,主产河南的嵩县,湖北的建始和恩施、广东的德庆、广西的靖西和南丹、贵州的铜仁、四川的乐山和宜宾、江苏的江宁等地,其药材块大,切面具明显的“云锦花纹”,4-11个复合型维管束,贵州何首乌块稍小,断面红棕色或淡棕色云锦花纹(4-11个异型维管束)则变异明显,气无,味微苦而甘涩。
而近年广东的“栽培品”块小,而云锦花纹也发生变异,呈“柴性,纤维状”。
一般切纵片,也有的药商为了易于出售,多将其加工成呈黑色“制何首乌”。
栽培何首乌,主产于广东德庆、阳山、靖远、顺德、番禺、英德等地,德庆栽培历史悠久,为广东地道药材。
呈不规则的纺锤状或团块状,个子较小,表面较光滑,不起节,切面可见具较大的粉质,横切面黄棕色或淡棕色的“云绵纹(1-2个异形维管束)”不清晰,味甘涩。
其它地产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为野生品,个子较大,表面粗糙,具有横沟纹,成节状,切面纤维性大,粉质少,横切面可见明显的“云绵纹”,味涩。
1-2 半夏半夏为天南星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主产于四川绵阳,达县、遂宁、南充、云南昭通,因质量佳,习称“川半夏”。
贵州、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亦产。
过去多为野生品,其药材呈类球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上端周围有明显根痕,麻点状,习称“麻点”。
但栽培后的半夏块茎变大,麻点状根痕不明显(山西产),有的块茎伴有小块茎,出现了类似天南星科植物虎掌天南星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性状。
1-3 丹参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
主产河南栾州、卢氏、灵宝,四川中江、平武、金堂、德阳,安徽滁州、凤阳,河北易县、阜平、湖北洪湖、石首野生的丹参其皮部棕红色,断面紫褐色,质松,丹参酮含量高。
而栽培丹参色变浅,断面甚至类白色,质硬,丹参酮含量明显下降,不符合药典“含丹参酮ⅡA(C19H18O3)不得少于0.20%。
”规定,据近几年40批检品最新市场丹参检测结果,约80%不合格,且丹参酮的含量多在0.10%以下,有的低达0.04%。
有的为了达到丹参的红色,用铁红染色以提高丹参的规格等级。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
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
近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作用十分显著。
丹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北方各省以应用野生品为主。
四川产的川丹参是传统栽培品种,栽培已有百年历史,有传统的栽培方法和和采收加工技术,被认为是丹参的地道药材。
随着多年的采挖和丹参用量加大,丹参野生资源锐减,作者在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省调研,发现目前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少有野生丹参收购,与10年前大量野生丹参收购情况完全不同,同时,丹参的栽培在各地兴起,今年来市场上的丹参栽培品逐年增加,栽培较多的地区有:四川中江,山东临沂,河北安国、易县,河南卢氏,安徽亳州,山西也有栽培,丹参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质量的差异与鉴别,丹参地道药材的鉴别引起生产,市场流通领域的关注,2005年版《中国药典》增加了栽培丹参药材性状鉴别的内容,以往有关丹参药材的鉴别较注重地方品种,不同物种差异研究,对丹参tiorrhiza同物种的栽培品与野生品,不同产地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差异较少,本文在丹参药材资源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收集大量的样品,对丹参的栽培品和野生品,以及地道药材的药材性状,显微组织进行比较研究。
丹参的道地药材一般认为是川丹参,由于川丹参是传统的栽培品,其在药材外观形态和显微组织上与其他产地的栽培品与野生品有明显不同,表现为根较粗壮肥实,少分枝,质坚实,断面黄褐色,略呈角质样;根横切面可见导管稀疏,径向排列,维管束19~24束。
究其原因,应该与川丹参独特的生产加工技术有关。
在川丹参的产地,四川中江、平武等地栽培丹参已有百余年历史,川丹参一般以根头栽培,采收时要集中堆闷“发汗”,致使其“断面黄褐色,略呈角质样”。
野生丹参不同产地的差异:河南灵宝产丹参皮层有较多的散在石细胞,山东产丹参的石细胞较少,其他产地的未见石细胞。
此现象是否与不同产地的丹参的种质有关,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栽培丹参不同产地的差异:四川的丹参与其他栽培产地的差异,除外观的差异外,根横切面维管束的数目有差异,川丹参维管束19~24束,而其他产地的维管束一般为8~12束。
作者认为这由不同产地丹参的栽培方法不同一起,四川家种丹参是根头繁殖,其他产地多采用种子繁殖。
1-4北沙参北沙参系伞形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 Schmidt ex Miq. 的根,过去主产于山东、江苏、河北沿海地区,以山东莱阳产的质量为好,多栽培2年以上出货,其药材条细,如“竹筷”,长度可达尺长,粗细均匀,色泽呈淡黄白色。
现在安国等地大量栽培,大多为栽培一年,即采收上市。
其根条明显短粗。
1-5 牛膝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怀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ey主产于河南新乡地区的温县、沁阳,为四大怀药之一,呈细长圆柱形,长可达90cm。
而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栽培的牛膝栽培年限则短了许多,质地明显变硬。
根据报道,栽培丹参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水溶性总酚含量以四川中江、德阳,河南灵宝,山东烟台质量较好;河北、安徽较差。
1-6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 membranaceus Bge. 或蒙古黄芪 A.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的根。
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如黑龙江的宁安、依兰、齐齐哈尔,吉林的浑江、集安、敦化)及内蒙东部(如海拉尔、扎兰屯),蒙古黄芪主产山西的雁北地区、浑源、应县、忻州地区代县、宁武,内蒙中部(武川、卓资、正红旗、正蓝旗)等地,当地一般需栽培3~4年。
其性状根条粗长,产地加工须去芦、截尾、削去支根,根条笔直似箭杆(俗语“箭黄芪”),长约50~120cm,直径1.5~4cm。
质地绵软(俗称“绵黄芪”),纤维性,富粉质,味甜,豆腥气足。
近些年来,除了农残普遍超标外,陕西栽培黄芪上粗下细,皮纹紧结,皮孔明显,质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