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二)适用专业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三)学时
建议课程实施课时为76标准学时。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对应模具制造岗位、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岗位、机械制造岗位、夹具设计岗位、产品质量检测员岗位、产品销售和售后技术员岗位技能和素质培养要求,讲授机械制造加工技能、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床的装配、产品质量的检测等技能知识。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形成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基础,对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二)相关课程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加工设备》、《公差与技术测量》和《机械零件》。

后续课程是《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工艺》、《现代制造技术概论》。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真实模具产品生产任务、生产实际产品为载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掌握各种机械制造加工技能、机械加工工艺编制、
机床的装配、产品质量的检测,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专业素养。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除了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模具制造方法,机械制造加工技能、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床的装配、产品质量的检测等专业知识以外,通过课内实训、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礼仪习惯及工作素养以及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加工等毛坯成型加工的工艺过程;
(2)掌握工件加工方法的选择、工艺路线的拟定及工艺规程的制定;
(3)掌握尺寸链的分析方法及计算方法;
(4)掌握机械制造精度、表面质量的分析方法;
(5)掌握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2.能力目标
(1)能掌握各种机床的操作方法和毛坯加工方法
(2)会编制零件机械加工的工艺规程
(3)会分析产品的制造精度、表面质量
(4)能对机床进行装配方法进行选择
(5)会查阅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和图册。

3.素质目标
(1)具有不怕吃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
(2)能严格遵守工艺纪律、执行工作规范的工作习惯,有高度的责任心,具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
(3)具备生产质量意识、生产效率意识和生产成本意识;
(4)具备终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6)具有目标追求毅力。

(包括职业定位、个人规划、挫折承受力等专业必备素质);
(7)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生活心态。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是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总体思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针对现时企业冲压模具生产制造技术人员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职业能力等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确立具有职业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企业完成工作任务的流程,合理地设计出教学方法,并依据职业教育学相关原理,参照职业技术要求,结合学校自身教学条件,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载体,进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课程内容结构
本课程围绕现时模具制造行业、机械加工行业、汽车加工行业、电子电气加工行业等企业的需求,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学习本专业所需毛坯制造工艺、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典型工件加工,装配工艺过程等相关知识;比照机械行业国家标准,
因此把课程设计为毛坯加工、金属切削加工原理、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典型零件的加工、机械加工质量、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等七个项目任务,具体内容结构如表1。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对接现时模具制造行业、机械加工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电子电气制造行业等企业的岗位需求,将本课程内容分为毛坯加工、金属切削加工原理、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典型零件的加工、机械加工质量、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等七个项目,具体项目任务内容与要求如下表:
表2 项目任务内容安排表
项目三:金属切削加工
项目四: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
五、课程资源标准
(一)教学团队
本课程专任教师要求具备机械制造专业全面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好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

(二)实习实训条件
本课程的专项能力训练主要是综合实训,必须具备以下实习实训条件:
1、理实一体化教室1间,能容纳50人同时进行实训、
2、普通车床(10台)、数控车床(5台)、加工中心(4台)、
3、50人容量的多媒体教室1间。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本课程建议采用以下教材:
1、孙希禄曹丽娜《机械制造工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常同立《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资料:
1、孙希禄曹丽娜《机械制造工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先奎《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四)其它资源
1、多媒体资源:结合教学部分播放各种汽车、电子电器等新模具的生
产及新材料的更新等视频。

2、网络资源:
中国机械制造产业平台/
机械制造网/
3、各种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六、课程考核
(三)考核结论
考核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七、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模式
根据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建议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项目训练与综合项目设计训练相结合,任务驱动,学、练同步,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紧紧围绕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组织教学,通过项目分解和提炼,以项目训练实现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全面掌握模具的制造方法及各种机加工设备的操作,培养在机械产品的生产、模
具制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建议本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是:理实一体化法、多媒体演示法、项目驱动法
1.“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与课堂单元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尽量安排学生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有实践的机会。

如安排一定的学时在实训室通过教师的示教、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完成对各种机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分析及加工工艺流程的编制等实验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械产品的加工方法及各种加工机床的操作等基本技能,加深在理论课堂上学习机械加工的方法的理解与认识及对各种机床的理解和操作掌握。

2.“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程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课时应理论联系实践,尽量采用形象生动的实物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学如动画、模型、图片、工程图、录像、实物、参观生产过程现场等多种手段进行。

3.项目驱动法
以产品的实际生产及模具设计为任务,联系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进行讲解。

(三)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配有大量图片、实物,联系实训车间现有设施进行现场模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为一体化教学
八、其它
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可上网的多媒体教室,与课程相关的音像资料。

课程教学实训设施设备要求:一体化教室、机械设计室、机械加工实验室、模具加工实验室、实训车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