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料选配知识

原料选配知识

第二部分原料选配1、什么是棉花主体品级?如何理解主体品级?答: 国标规定:含有相邻品级的一批棉花中,所占比例80%及以上的品级为主体品级。

这个规定有以下几个含义:(1)主体品级的棉花要占该批棉花80%及以上。

(2)一批棉花中,要有一个品级至少占该批棉花80%及以上的比例。

否则,这批棉花无主体品级,质量不符合要求。

(3)一批棉花中,不允许有跨主体品级(跨主体品级是指主体品级及其上下相邻品级之外的其他品级)的棉花存在,只允许有相邻品级的棉花。

(4)一批棉花中,与主体品级上下相邻品级的棉花所占比例之和不得超过20%。

2、棉花长度分级是怎样规定的?如何检验?答:棉花纤维长度以1毫米为级距,分为25至31毫米七个长度级,28毫米为长度标准级。

除25毫米外,其他均为保证长度。

也就是说,28毫米表示棉花纤维长度为28.0-28.9毫米,以此类推。

同时规定五级棉花长度大于27毫米,按27毫米计;六、七级棉花长度均按25毫米计。

棉花长度检验采用手扯尺量法进行,手扯纤维得到棉花的主体长度(一束纤维中含量最多的一组纤维的长度),用专用标尺测量棉束,得出棉花纤维的长度。

检验时,取代表性的棉样,双手平分,抽取纤维反复整理成没有丝团、杂物和流离纤维的平直棉束约60毫克,棉束宽度约40毫米;置于黑绒板上用纤维专用尺在棉束两端切线,切线位置以不露黑绒板为准,量取两切线距离,量取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长绒棉与细绒棉质量上的主要区别?答:相对细绒棉而言,长绒棉的产地少而且比较集中,我国只有新疆的南疆区生产长绒棉,国外也主要有埃及、苏丹、摩洛哥、也门、秘鲁、美国、以色列、乌兹别克、希腊等相对较少数国家生产长绒棉,所以长绒棉的质量一致性好、污染小,“三丝”数量明显少于细绒棉。

从纤维的内在质量指标来看:纤维的长度、长度整齐度、短绒率指标大幅度好于细绒棉,细度细但成熟度却明显好于细绒棉,纤维的断裂强度高出细绒棉30%左右。

由于长绒棉具备以上良好的纺纱性能,使得成纱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细绒棉。

由于长绒棉是由皮辊机加工而成,杂质含量要明显高于细绒棉,成纱的目光性杂质要稍多一些4、我国棉花包装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是什么?答:国内棉花的包装重量有200Kg 、85Kg两种,与国外通用的227Kg包装重量不同。

由于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需要,即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大容量快速检验仪(HVI)检验棉花质量,来改变目前主要靠检验人员手摸眼观确定等级的传统方式,实现棉花的逐包检验,以此提高公证检验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有必要将现行的85公斤棉包型被国际通行棉包包重为227公斤的棉包取代。

目前,全国每年加工生产的6000万个棉包,将全部改为大包,由此加工生产的棉包可以减少到2000万个左右。

5、含糖高的棉花如何使用?答:近几年由于科技的进步,棉花品种的改良,棉花含糖量有明显的下降。

企业使用除糖剂的已经很少了,对于个别批号含糖高的原棉,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在不使用除糖剂的情况下达到正常纺纱的目的,有以下几点供参考:(1)混合成分的含糖量不超过3.5级,高温高湿季节不超3.0级.(2)低温低湿是解决纤维由于含糖高造成粘缠问题的重要措施,尤其在高温高湿季节,严格控制好各工序的温湿度,梳并粗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温度300C以下,细纱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温度320C以下。

(3)各工序的牵伸胶辊在质量允许的情况下,表面处理采用抗绕性较好的复合涂料、或添加抗绕剂并可缩短使用周期。

并做好皮辊表面的清洁工作。

(4)各工序纺纱通道的清洁周期一定要缩短.(5)对于高含糖量批号的棉花在使用时,要从小比例开始逐批逐步增量使用,并密切注意纺纱生活的变化.6、使用进口棉要特别注意那些问题?答:要想使用好进口棉,首先应了解进口棉花的特点。

进口棉大部分采用的是美棉标准,进口细绒棉等级一般为GM、SM、SLM。

从质量上看,进口棉的品级相符率较高,GM级质量比较好,而SLM级质量的一致性比较差;进口棉回潮率较低,一般在5.—6.5之间;个别国家和地区的的原棉含糖量较高。

从包装上看,进口棉的包装采用套包式的较多,包装质量较好,但包装材料比较杂,基本上有四种:化纤编织带包装、塑料布包装、麻布包装、棉布包装;另外进口棉棉包紧,密度大。

根据以上特点,进口棉在使用时,化纤编织带、麻布包装的要做好开包前的异纤清理工作,麻布包装的要刷包,防止原棉中容易混入化纤丝、麻丝等异性纤维。

使用前要对进口棉花进行异纤专拣,掌握三丝情况。

由于棉包紧、不易开松,要提前开包预处理,对于回潮过低(6.0%以下)的棉花进行加湿处理,避免纺纱过程中纤维损伤过多。

由于进口棉质量一致性较差,所以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做好逐包检验工作,对个别质量异常的棉包停用或减量使用。

对于质量一致性差、含糖量高的棉花要减量使用。

7、排队接批时应注意什么?答:在排队接批时注意以下几点:(1)主体成分在配棉成分中应有意识地安排某几个批号的某些性质接近的原棉作为主体,一般以地区为主体,也有的以长度或细度为主体。

主体原棉在配棉成分中应占70%左右。

(2)队数和混用的百分比一般配棉的队数为5-10队,一般每队最大混用比例为25%左右;如果接批的原棉的主要性能差异较大,过渡比例不要超过10%。

(3)抽调接替(“勤调”和“少调”)接替时应注意使混合棉的质量少变、慢变、勤调的原则,注意取长补短、分段增减、交叉抵补的方法为了保证生产和成纱质量的稳定,(4)配棉接批时要注意原棉中“异性纤维”的情况。

(5)回花再用棉要均衡使用。

要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最终用途决定使用比例,一般不要超过10%为好,对染色要求高的品种要少用或不用。

(6)要充分掌握原棉的库存情况及到棉趋势。

要统筹兼顾、留有余地、均衡使用,减小产品质量波动。

(7)原棉进车间使用时要逐包分级检查。

在使用之前应认真的逐包检查,个别质量差异大的棉包,减量或降支使用。

8、化纤选配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要求?答:化纤选配的目的是在保证生产稳定、成纱质量达到用户要求的前提下,一般采用单唛、也可采用多唛原料,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采用单唛原料要注意:(1)单一原料必须质量稳定、可纺性好;(2)单一原料需要有足够的储备量、供应渠道通畅;(3)更换原料时必须了机重上。

采用多唛原料要注意:(1)原料接替变动百分率不能太大,性能要一致,否则容易产生色差疵点;(2)对原料的混合要求较高;(3)有光、无光不能混用;(4)原料变化大时要做颜色比对试验。

9、对原棉长度、细度重点掌握要点对长度的考虑要点:(1)混合棉中16mm以下的短纤维率,一般控制在10-13%,超13%即将导致成纱条干不匀,断头多.(2)10mm以下的短纤维率对条干影响最大(3)在配棉中,除考虑短纤维外,还需考虑纤维的整齐度,减少各成分的长度差异(4)长度差异大,罗拉隔距等工艺参数就难以适从,对条干不利(5)在配棉中特别避免其长度频率分布中出现双峰,否则对条干非常不利对细度的考虑要点:为了改善条干均匀度、在棉纤维成熟正常的情况下,可考虑多用细度较细的原材料,并尽可能减少配棉中各种原料的细度差异、但应注意以下问题(1)棉纤维成熟度低,细度太细,在清梳工序容易断裂,造成短绒,间接影响条干均匀度、强度、且易形成棉结。

(2)细度太细,纺纱过程中牵伸力就越大,牵伸工艺也需调整,否则会造成附加的条干不匀率。

(3)为保证成纱质量和生产稳定特规定:①中号纱规定各成分原棉细度差异不得超过500公支②在原棉的接替中平均细度不得超过200公支10、配棉以什么指标为主体成份较好?答:为了保证生产过程和成纱质量的相对稳定,在配棉成分确定主体成分是有必要的。

确定主体成分应根据企业的库存情况及进货渠道。

一般而言,配棉成分以地区为主体是比较有利的。

因为同一地区的棉花生长条件接近,所以同一品级或相临品级的棉花各项质量指标是最为接近的。

但事实上能够以地区作为主体成分的企业数量相对少一些,以纤维的长度作为作为主体成分的企业数量最多。

11、怎样确定一个配棉成份的队数?答:队数和混用百分比两者有直接关系。

队数多,混用百分比小;队数少,则混用百分比大。

但队数过多,车间管理工作不便,又易造成混棉不匀,影响成纱质量;而队数过少,由于混用百分比过大,每批原棉接批时容易造成混合棉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确定队数的依据:(1)混棉方式:如果采用人工小量混棉,队数最好不要超过6队;抓棉机混合时队数可适当增加。

(2)总用棉量的大小:总用棉量大或每批原棉数量少时,则队数宜多。

(3)原棉产区、品种和质量等:原棉产区辽阔、品种复杂以及质量差异较大时,队数宜多。

(4)产品的品种和要求:如产品的色泽等要求较高时,队数宜多,成纱质量波动较大时,队数也要多些。

目前配棉队数一般为5~10队。

在队数确定后,可根据原棉质量情况及成纱质量要求确定各种原棉混用百分比。

为了减少成纱质量的波动,最大混用百分比一般为25%左右,若先后接替原棉的主要性质差异过大,则混用百分比应控制在10%以内。

12、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大的配棉指标主要有哪些?答:(1)原棉的成熟度系数对高支纱的影响明显。

(2)原棉的长度和整齐度。

特别是整齐度的影响更大。

(3)短绒率。

历来是配棉和纺织工艺和质量控制的主要关注的原棉指标。

(4)原棉的纤维细度。

这是影响条干和强力的主要原棉指标。

(5)有害疵点。

对成纱质量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染色性能上。

特别是不孕籽、剥壳棉对染色性能有致命的影响。

(6)“三丝”对成纱质量和染色质量危害性很大。

13、化学纤维长度与细度比值对可纺性影响纤维长度与细度的比值对可纺性有一定影响,经典的经验公式L/d>1时纤维易损伤,L/d<1时可纺性较差。

式中L为纤维长度,单位“25.4 mm”(1 in);d为纤维细度,单位“1旦尼尔”(1.1dtex)。

一般特细纱常选用0.6~1.2 dtex、38~42 mm纤维;细特纱常选用1.3~1.7 dtex、35~38 mm纤维;粗特纱常选用1.7~2 dtex、32~38 mm纤维;中长纤维常选用2.8~3.3 dtex、45~65 mm纤维。

14、如何保证生产中配棉成分的稳定挑选原棉时,要严格控制队与队之间和同一队中批与批之间的原棉质量差异,控制的范围如下:队与队之间的品级差异小于2级,长度差异小于4mm,含杂和含水差异各小于2%,细度差异500~800公支,包装的松紧程度也要相似;批与批之间的品级差异小于1级,长度差异小于2mm,含水和含杂差异各小于1%,断裂长度差异小于3km;细度差异300~500公支。

另外,在配棉成份中应安排几个批号性能指标相近的原棉作为主体成分。

可以以地区为主体、也可以原棉的某些性能指标为主体。

主体成分在配棉成份中应达到70%左右。

15、怎样避免棉花接批过渡时的质量波动?答:避免棉花接批时的质量明显波动,关键是要控制好原棉接批的性质差异,在正常情况下,原棉接批时的性质差异一般控制在表1-1所示的范围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