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崔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240 )摘要: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调整的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相当重要。

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活动中,法律和道德之间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和谐统一的互动,共同为市场经济服务。

关键词:规范和谐市场经济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前,我们有过一段曲折和混乱的过程。

传统上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观点是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来谈论市场经济;另一种观点从经济运行机制的意义上来谈论市场经济,这里它被定义为完全或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经济。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特征,在经过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全面和系统认识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壮丽的图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综合而平衡的建设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这其中法律和道德规范所起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什么样的经济形式,都不能脱离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经济的最终作用是为人服务的,这样个体和人们的自律以及他律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

法律与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失,任何只对某一方面的拔高和看低也都不可取,应该把两者统一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法律与道德的相异性道德的产生比法律的时间要早,古今中外对道德的兴趣也是一个万古常新的话题。

何谓道德,至今仍是伦理学的难题。

按照人们习惯的认识,“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①道德这种概念的使用,其表现有三种:它可以指道德观念;可以指人们交往中处理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准则、规则;它还可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从法的本源来看,对法的定义有神意论、公益说和权力说的不同表达。

各种学说纷纭繁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体现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合。

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首先要确定二者的不同点。

西方法学史上坎特诺维茨和凯尔森曾试图从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规范结构等把法律和道德从根本上区别开,比如法律仅指示外部行为,道德仅指示内部行为;法律中既有权利又有义务,而道德中只有义务。

这种以一条警戒红线来划分道德与法律是片面的,很多规则本身是有模糊性的,像“切勿偷盗”这样的要求既是法律规则又是道德规则。

在那些己成为法律一部分的道德原则与那些处于法律范围之外的道德原则之间有一条不易确定的分界线:在一定限制范围内某些普通的道德与礼仪规范可能会转入强制性法律的范围,反过来,某些过去曾需要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被划出法律领域而被纳入个人道德修养的范围。

在人类历史早期,法律与道德是没有界限的。

古代东方的法律也常常同道德混在一起。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产生的条件、起作用的方式、表现形式、评价的角度、、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适用范围、主体和规范之间的关系、权利和义务、鲜明性和不明确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来区分法律和道德。

有种观点认为法律是道德进化的产物。

道德是一种不完善的法律,有行为规范的要求,却没有对违规行为的硬性制裁;而法律是一种完善的道德,它可以在道德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强力制裁。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最终都要转化成相应的法律规范,也不意味着会有一天只有法律规范,不再有道德规范。

“法律与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其控制范围在部分上是重迭的。

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几乎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

”②从“人之为人”的根基来看,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人生命活力的活动空间以束缚和压制,它们都强调社会生活中的秩序和规则作用,但是道德给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大,和法律比,道德显得宽容和人性化些,它给人的本性留下的烙印也比法律浅淡的多。

如果说将来有一天两种规范会合为一种规范的话,那么最后剩下的会是道德规范,而不是法律规范,因为逻辑的推理和强制力的惩戒只是外在于人的一种隔离,而这恰恰是人们最不愿意面对而又不舍离弃的外在力量。

从本质上看,法理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功能性和调整方法上,法律与道德的内在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其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评判。

从调控对象的差别来看,法律着重指向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单纯的思想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而道德虽然要求人们外部行为的完善,但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只能通过内在的信念〔个人良心)起作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外界道德压力只有被个人良心所接受才能引起共鸣、造成压力,内心动机往往决定行为的道德性质。

正如意大利法学家密拉格利亚所指出的“在法律及法令之消极的和禁止的教训之中,道德的精神是积极的,以求达到教育的高尚目标。

法律只对表现于行为之中的动机加以考虑,并且不像道德那样,讨论它的本身。

”③从调控方式的差别来看,大部分法律是由国家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的正式程序和方式制定的,它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以国家机器为后盾,通过外在的强制(法律制裁)来强迫人们遵守。

道德则在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良心、道德认知等主体因素,以及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客观力量来维持。

道德的强制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道德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它不凭借国家强制力来实施。

从调控角度和范围来看,法律着重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关系和活动,法律以“必须怎样”的法律准则为尺度,强行调控对社会生活秩序具有较高价值的社会关系,特别要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基本的社会秩序不受侵犯或破坏,它不追究缺德但不违法的行为:道德以“应当怎样”的道德准则为尺度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它干预涉及人际关系的一切行为,因此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调节的深度和广度都远甚于法律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和法律的和谐统一道德和法律的功能性差异不是对立的,这是由两者的固有属性以及运作方式所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它们打上了各自社会的印记并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实际上的服务功效。

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完全可以在承认两者的差异性同时利用它们的“同”的一面,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是道德经济。

市场经济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

在计划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之间基本上是靠计划指令联结起来的,而在市场经济中则是靠自主的市场主体间的契约联结在一起的。

为了保证这些契约的公正和得到遵守,就需要有完备的法律规范作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所谓法制经济,是指国家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并保证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严格的执行和遵守,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

因此说,法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

市场经济需要健全的法制。

这是人所共知的,而法制又需要道德教育的辅助。

市场经济要求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规范,用道德来引导和保障其正常、有序的运行。

道德规范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存在于社会传统观念和内心信念之中。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都是有限制的。

在法律之外还有大量的行为空间需要道德来加以补充。

所以,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调整的范围,要比规律规范广泛得多,法律不能干预的范围,道德却可以起作用。

用特定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来引导、监督、约束、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和执法、司法、经济管理等部门以及其他从事市场经济的活动者,使他们能自觉意识和区分市场经济中的真理与谬误、善与恶,是十分重要的。

道德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二,法制与道德规范能够统一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需要法制,也需要道德规范,但二者不能各行其事,必须统一起来,而这种统一也是可能的。

首先,道德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

恩格斯在讲到道德的起源时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④同样,法的产生也不能离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在谈到法的本质时指出,它是“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从“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总和”⑤中去寻找。

又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

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

”⑥可见,道德和法律都是由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其次,道德与法制的内涵是一致的。

一方面是法中有德,例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就贯彻了平等的道德观;《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则贯彻了公平的道德观;法人和执法人员必须具有道德素质等等。

另一方面是德中有法,例如道德观念的规范,形成一定的道德戒律,实际上是道德的法制化;维护共有财产的集体主义观念,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可以增强法制观念等等。

道德与法制的内涵上的一致性,必然具有相互牵制作用。

再次,从方法论角度讲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当我们强调法制因素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普法宣传和立法、执法活动时,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又是暂时的,因为法律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法律是针对行为结果的,但人的行为之前都是有动机的,所以要有和法制教育相配套的道德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道德管行为动机,法律管行为结果。

行为动机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

道德与法制在行为的一前一后,相互支持和呼应。

法主要针对的是人们的负面行为,主要靠威慑。

而人们平时最大量的社会行为是正面行为,主要靠倡导。

两者都是适应社会制度稳定的历史要求,主要起稳定作用。

最后,从道德和法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历史上道德的产生比法早得多,许多法律条款本身就是由道德习俗提升而来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直接把“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写进法律条文,而我们现在的《著作权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范也都贯穿着道德的内容。

从发展趋势看,有的规律规范将最终消失,有的将被道德规范所代替。

社会生活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法制与道德规范也是变动不居的,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整个过程中。

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文化的提升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中,需要全方位的整合各种利益的冲突,作为人们行为规范调整的道德和法律也会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将道德和法律有机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各自为政,其重要性日渐凸现。

从总体来看,法律注重强制性,道德提倡引导性。

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就是很大的。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的作用,主张德治,但却轻视法制;而法家则注重法律的强制性惩戒,主张法治,却忽略道德的价值和引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