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始于希腊的债务危机,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
2010年起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伴随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评论家更推测欧元区最终会解体收场。
希腊财政部长称,希腊在2010年5月19日之前需要约90亿欧元资金以度过危机。
但是欧洲各国在援助希腊问题迟迟达不成一致意见,4月27日标普将希腊主权评级降至“垃圾级”,危机进一步升级。
导火索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使其陷入财政危机,欧元兑美元大幅下跌。
希腊的财政问题或拖累其它欧盟国家,欧盟、希腊政府官员都再寻求解决希腊财政问题的方法。
欧洲债务危机进程开端去年十二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但金融界认为希腊经济体系小,发生债务危机影响不会扩大。
2009年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
2009年12月15日希腊发售20亿欧元国债2009年12月1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2009年12月22日穆迪09年12月22日宣布将希腊主权评级从A1下调到A 2,评级展望为负面。
发展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2010年1月11日穆迪警告葡萄牙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赤字将调降该国债信评级2010年2月4日西班牙财政部指出,西班牙2010年整体公共预算赤字恐将占GDP的9.8%2010年2月5日债务危机引发市场惶恐,西班牙股市当天急跌6%,创下15个月以来最大跌幅蔓延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评论家更推测欧元区最终会解体收场。
2010年2月4日德国预计2010年预算赤字占GDP的5.5%2010年2月9日欧元空头头寸已增至8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2010年2月10日巴克莱资本表示,美国银行业在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及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达1760亿美元升级希腊财政部长称,希腊在5月19日之前需要约90亿欧元资金以度过危机。
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10日凌晨达成了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避免危机蔓延。
2010年4月23日希腊正式向欧盟与IMF申请援助2010年5月3日德内阁批224亿欧元援希计划2010年5月10日欧盟批准7500亿欧元希腊援助计划,IMF可能提供2500亿欧元资金救助希腊7500亿欧元救助资金构成各方反应欧元区成员国出资440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出资600亿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2500亿欧元中国:支持国际组织救助欧元温家宝说,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我们绝不能低估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复杂性。
欧盟:将尽一切努力救助欧元2010年5月10日,欧洲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欧盟危机管理”专场会上发言。
IMF:援助计划不应作为长期方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洲部门负责人马克·贝尔卡(Marek Belka)周一称,欧盟各国总额7500亿欧元。
欧央行:收购债券未受外界压力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周一称,该行在作出收购政府债券以对抗欧元区主权债务。
美联储:向欧洲市场注入美元美联储等央行已经采取措施向欧洲市场注入美元,以防止希腊债务危机扩散。
日本央行:向市场注资两万亿日元日本中央银行10日上午发布通知,即日向短期金融市场注资2万亿日元(216亿美元),这是日本央行连续。
希腊危机中的美欧阳谋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高,美、欧正承受着愈发沉重的通胀压力。
如何抑制通胀?美国人明白,在经济大病初愈之时,靠加息手段控制价格是“作死”。
那么又要管理价格,又没有利率的手段,怎么办?最近的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和欧洲联手,用非利率手段抑制通胀。
在欧洲,希腊乃至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务问题正在成为一种工具,经常被拿出来说事。
这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债务危机”有多严重,而是美、欧试图借此达到“有控制”地“压制欧元、挺美元”的目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般都是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可以有效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欧元贬值则可以提高欧元区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其实,“欧元贬值、美元升值”的意图还可以从德国、法国、欧洲央行、欧盟以及IMF对“债务危机”一系列颠三倒四的表态中窥见一斑:他们一会儿说救,一会儿又显得十分犹豫;一会儿说提供1100亿欧元救助金,一会儿又说这是“预备金”;当市场出现大幅溃败之时,他们又拿出了7500亿欧元的一揽子计划。
为什么这样?实际是,他们希望欧元贬值、美元升值,但又不希望市场表现太过分,不希望投资者失去对欧洲的信心。
按沃伦·巴菲特的说法,希腊“债务危机”只是“一部很难看的电影”,他根本不屑一顾。
因为与历史上一些国家(如墨西哥、韩国等)发生的外债危机不同,希腊欠下的是“本币债务”,根本不会导致国家破产。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是美国,其债务率一点不比希腊低,为什么它没有债务危机?因为其债务全是美元债务,大不了印钞还债就是了。
这次希腊欠下的是欧元债,只要欧洲央行承诺“希腊可以用本国国债向欧洲央行抵押贷款”,这个债务危机就结束了。
只不过,这样做会伤害其他欧盟区国家的利益,也正因如此,德、法等国才可以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利,通过自己的表态左右欧元的币值。
实际上,欧元贬值对德、法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可以借此强化自己的出口。
在美国,继高盛频繁被查之后,摩根士丹利也正因瞒报大宗商品交易违规而受到查处。
5月11日又传出消息称:纽约梅隆银行旗下一个部门以及两名前高管被纽约州总检察官安德鲁·库奥默提出指控,称其对客户隐瞒有关金融巨骗伯纳德·麦道夫旗下投资公司的问题。
曾经风光华丽的华尔街金融巨头如今为何要面对如此强大的监管?这当然与这些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的可耻角色有关,但在笔者看来,此举至少在客观上发挥了第二个作用:抑制华尔街金融巨头对大宗商品价格的肆意操纵。
市场证明了美、欧此次联手行动的实效:从时间点上看,大宗商品价格近日出现的暴跌,正是出现在高盛、摩根士丹利被查,即所谓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元贬值、美元升值之时。
所以,不要把欧洲债务问题太当回事,也不要让高盛等华尔街大金融机构被查处看成是美国人的国际贡献。
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怎么办。
表象上看,抑制大宗商品价格可以使中国避开输入性通胀的威胁。
但中国千万不能上当,如果认为欧美都为世界作出了贡献,我们也该让人民币升值或“紧缩货币”,那将犯下历史性的错误。
此时,我们最重要的是通过加快传统行业的整合保住传统产业的国际优势,力举新兴战略性产业实现新的附加值,全力推动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应感谢欧洲债务危机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几乎没有贤者,因此“见不贤而内省”则显得尤为必要。
如果欧洲债务危机不会引发全球尽墨的金融危机第二波的话,这场局部地区的危机恰好给中国提供了内省的好机会──重视地方债务和银行信贷风险、反思地区不平衡背景下统一货币政策的危害等。
不仅如此,欧洲债务危机一方面可以转移全球的注意力,让中国松一口气,至少在月底即将召开的G20会议上,坐拥2.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不会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而饱受各方指责;另一方面还让中国国内本就令人迷茫的经济走势和政策目标更加复杂化──是保复苏,还是防通胀?在各方预期不一的背景下,相机抉择而出其不意的利率和汇率等政策调整其效果可能更为显著。
总之,中国似乎应该感谢欧洲债务危机。
当然,说“感谢”是有前提的,即欧洲债务危机不会演变成又一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
如果欧洲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出口导向的中国经济自然难以独善其身,这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被事实证明,所谓的“脱钩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出口的下滑会间接影响到消费和投资。
目前看来,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景究竟如何,各方看法不一。
悲观者看到的是:欧元区中的问题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仍处在通缩的泥潭,而针对债务危机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势必会对经济复苏雪上加霜;过去一个月来,全球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集体创纪录下挫;欧洲地区的银行持有大量欧元区国家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如果出现债务违约,欧洲地区的银行将率先遭受严重打击,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银行业经历的资本不足和信贷紧缩将“昨日重现”,上周一,西班牙一家小型储蓄银行已经被西班牙央行接管……乐观者看到的是:欧洲债务危机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而且是可以通过政治博弈逐步缓解的问题,具体地说是布鲁塞尔和柏林的博弈。
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互助合作让主权债务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至少短期并不存在;为了刺激经济,欧洲央行手里还握有降息的筹码;欧元汇率虽然连续下跌,但同时也有助于刺激出口;全球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下挫,也只是“借机”完成调整,毕竟2009年3月以来的牛市太过凶猛;有意思的是,当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下跌的时候,更能代表实体经济需求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还在上升通道,上周甚至逆市上涨了6.1%……也许,悲观是悲观者自制的迷魂药,欧洲债务危机并非不可预期的黑天鹅事件,它是欧元区自身政治和经济目标不协调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不平衡复苏的产物,欧元区复苏的相对乏力导致其债务风险被无限放大。
从经济意义上看,中国可以看成是一个类欧元区国家。
比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由于户籍管制并未完全开放以及采取统一的货币政策。
欧洲债务危机至少给中国带来两点启示:一是地方债务和银行信贷风险。
在危机之前,中国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已经入不敷出,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过日子。
在危机过程中,这些地区又大力吸纳银行信贷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同欧元区的贫穷国家在危机期间通过财政赤字拉动经济如出一辙。
在危机后半段,一旦银行利率上扬,这些地区的债务风险也将最先暴露,只不过中国有强大的中央财政作为支撑。
二是统一货币政策的风险。
在各地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统一的货币政策并不足取,应该探索区域化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控制等更要根据不同区域区别对待。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规模就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由央行各区域分行制定。
虽然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也有差别化,比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地震灾区的金融机构享有豁免,但这只是一种应急并非制度化的操作。
欧洲债务危机除了可给中国带来上述内省和警示,还有助于增加中国政府在调整国内政策上的灵活度。